在Raffles City來福士城邊上有一座聖安德烈教堂,人稱「好望角以東最美麗的一座教堂」,想必很多朋友都曾到此一游,合影留念。可它有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它曾先後兩次遭受雷擊,由於擔心鐘樓倒塌,殖民地政府1854年將之拆除,後來重建。我們今天見到的聖安德烈教堂是在一百六十年前的1862年落成。

詭異的是,早在拆除之時,新加坡華人社會就盛傳,聖安德烈教堂不得不拆,是因為裡面鬧鬼!不但得拆,重建時還必須用三十顆人頭安撫那些惡鬼,才能安全竣工。一時間滿城風雨,人心惶惶,人們白天不敢單獨出行,夜間更是足不出戶!比CB還乖。

(聖安德烈教堂的一組大鐘)
更詭異的是,在後來的多個大型工程——從1875年麥里芝蓄水池,到後來的老巴剎、維多利亞紀念堂、安德遜橋到1977年薛爾思橋的建設期間,「人頭祭」謠言不絕如縷。

項上人頭朝不保夕,人人自危,此時卻又傳出警訊!1967年10月,新加坡坊間突然有人患上Koro症,引起社會恐慌。所謂Koro,意為「縮陽」,傳說與吃了注射豬瘟疫苗的豬肉有關。男性患者會發現自己性器官不斷變小,直到縮進腹部而消失,女性發病部位通常是乳頭。


10月29日,Koro在獅城爆發!患者張皇失措,緊張得大汗淋漓,又怕又羞,衝進醫院。病例不斷攀升,人人坐以待「縮」,恐怕比現在面對冠病還害怕百倍。終於,政府出手,一個月後,疫情控制住了……

(病例人數飆升)

(病例主要集中在市區和中部地區)
Koro為什麼會在新加坡建國之初大面積爆發?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新加坡會出現人頭祭的謠言?為什麼屢禁不絕? 儘管儒家聖賢教導人們「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作為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媒介,流言蜚語卻在人類社會綿延不絕。它像一面社會多稜鏡,折射出市井百態,映襯了大眾心理,甚至成為歷史巨變中的導火索。
南洋學會將於8月7日(星期六)晚8點舉辦南洋文史講座——《星洲「子不語」:獅城流言與華人社會》,攜手《新加坡眼》,以視頻號和YouTube雙平台帶大家漫溯歷史長河,打撈幾則華人社會曾經流行的謠言與都市傳說的碎片,管窺獅城華人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主講人 梁勇博士 華僑中學(高中部)教師 南洋學會副財政
主講人簡介:梁勇,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華文教育工作者,南洋學會副秘書長。研究興趣為明清儒學史、新加坡華文教育與華人社會。著有《顧亭林致潘次耕書札考證》《朱熹、張栻墓祭之辨考證》《驚鴻掠影:蔡元培訪問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等。

講座主持
許振義博士
南洋學會會長
南洋學會簡介
南洋學會創辦於1940年3月,由新馬一批南洋研究的中國學者姚楠、許雲樵、張禮千、郁達夫等所創辦,是東南亞華人最早研究南洋課題的學術團體。
幾十年來,南洋學會以新加坡本地學者與社會賢達為骨幹,包括饒宗頤、黃曼士、連士生、陳育崧、劉抗、林徐典、王賡武、郭振羽、陳榮照等。
南洋研究重點在於新馬華人社會的研究,涉及領域有史地考證、華僑史料、語言、教育、報業與新聞、文學、宗教、藝術、人口問題、經濟、地方掌故、等,價值豐富,馳譽國際,為學人所推崇。
南洋學會出版有《南洋學報》、《南洋學會叢書》等,為學者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學會也舉辦各類學術演講和研討會,邀請對南洋文化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