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讓默默耕耘的小販及許多每天到小販中心解決三餐的國人振奮不已。
《聯合晚報》先後推出兩個系列的《小販周記》,深入發掘及報道小販中心特色,向讀者介紹超過60檔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販檔口。
由於讀者和小販反應熱烈,第三系列的《小販周記》新鮮登場,請小販暢談他們手藝如何傳承創新,以及他們對創業守業的堅持。
油亮亮的炒飯,鑊氣四溢,日本珍珠米粒粒分明,雞蛋分布均勻。再加上鮮香的蝦仁、爽口的炸排骨或飽滿的鮑魚,乍看之下貌似廣受歡迎的鼎泰豐炒飯,但顧客只需最多10元就可大飽口福。
看似簡單的一盤炒飯其實非常考驗功夫,但這絕對難不倒擁有多年廚師經驗的王晉軍(44歲)。來自中國山東的他18年前考獲專業廚師文憑後決定離鄉背井,來到新加坡的三盅兩件餐館從低做起。
經過多年努力,他穩紮穩打漸漸升職,履歷包括在2014年至2017年之間擔任香格里拉大酒店中餐館香宮的副廚。他受訪時透露,自己在2018年入籍新加坡後,隔年更獲聘為鼎泰豐的主廚之一。
許多餐飲業者不堪冠病疫情衝擊而近期紛紛結束營業,他卻在這時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追逐內心嚮往的小販夢。
他坦言:「我並不喜歡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地打工,我覺得創業才有成就感,哪怕得付出更多時間和心血。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以我的烹飪手法讓更多人有機會以親民的價格享用餐館水準的美食。」
他從去年開始物色合適的小販中心,最終在合樂路附近的廟彎巴剎(Beo Crescent Market)的小販中心標下一個攤位,上月中順利開張,專門售賣老少咸宜的炒飯。
除了基本的蛋炒飯,顧客也可選擇添加蝦仁、豬排和鮑魚等肉類,若喜歡辣味,更可嘗試以及參峇(sambal)辣椒炒飯,每盤售價介於4元至10元。樂齡人士還可獲得5角錢的折扣優惠。
王晉軍說:「炒飯說難不難,但要一直保持高水準很不容易。無論是飯與蛋的比例,或調料的搭配,要拿捏得好全靠經驗。因此我們不提供加飯,保留每份炒飯該有的味道。」

無論是基本的蛋炒飯,或添加了豬排和鮑魚等肉類的炒飯都香氣逼人,賣相也有餐館的風範。(陳來福攝)
兩周前開張 遇堂食禁令 大批食客仍慕名來打包
王晉軍的檔口兩周前順利開張,雖不巧遇到禁止堂食的措施,但仍有大批公眾慕名而來打包捧場。
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香味撲鼻又價廉物美的炒飯很快地吸引了附近居民,而又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帶來更多顧客。
採訪當日,他在下午3時至5時的休息時段與記者約見,以避免影響生意。沒想到,4時左右就有公眾開始排隊等候,當中不少是從遠處而來老饕。
他說:「生意一下子如此紅火讓我很驚訝,原本我還計劃加入GrabFood送餐平台,但現在單單打包就已經忙不過來。既然計劃趕不上變化,不如隨遇而安。」

炒飯是王晉軍的拿手菜之一,翻炒時散發出濃濃的鑊氣,令人垂涎三尺。(陳來福攝)
充滿濃濃人情味 選擇小販中心創業
這並非王晉軍首次創業,他曾在咖啡店和食閣開檔,但最終仍覺得小販中心最有人情味。
過去十多年來,他反覆不斷地打工和創業。「咖啡店和冷氣食閣的租金太高、競爭又激烈,生意無法維持長久。每次租約結束後就要忍痛結業,回到餐館打工。」
這次他是在朋友的介紹下嘗試在小販中心創業,但真正讓他決定在廟彎巴剎小販中心開檔的是攤販和食客們之間濃濃的人情味。
「當初我來物色檔口時,多數攤主都很熱情友善地招待我。此外,這座小販中心設在組屋區里,許多顧客都是附近居民,感覺非常親切。我相信小販中心不僅是吃飯的地方,也是人們拉近距離的交流站,我希望能在這裡安穩地做生意,融入這個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