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各族平等,加強教育,促進農業發展,10年內我們就將培養出新一代的馬來人,他們受過高等教育,懂得科技和現代管理技術(可以和其他民族平等競爭)。」
馬來西亞神聖的議會大廳里鴉雀無聲,坐在遠處的東姑和拉薩兩人臉色鐵青,氣憤難平。特別是拉薩,他從大學時代起就和李光耀不對付,又是馬來人特權的主力支持者,他和很多馬來議員們發出歇斯底里的辱罵和誹謗。
這是李光耀一生中用馬來語發表的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演講。
只可惜當年沒有錄像設備,這個演講視頻沒能完整保存下來,一隊長只找到了這一小段視頻。
順便多說一下,當年的演講內容已經解密,一隊長在新加坡國家文檔館中找到了列印稿。

新加坡國家檔案庫中保存的文檔手稿
但是很遺憾,當年李在馬來西亞國會用馬來語演講的狀況以及現場氣氛,光憑稿件和小段視頻已經不能重現了。但是還好能看到其他參會人的轉述。
1990年,在新加坡建國25周年紀念日時,新傳媒電視台製作了一檔特別電視欄目,邀請了當年的親歷者,李光耀、吳慶瑞、巴克、鄂圖曼沃等進行口述歷史。
巴克回憶道:李先生講了大約半個小時,國會和旁聽席上約有500人,但是連一根針掉落人們也能夠聽見。會場允許喝彩的話,我想他們就會這樣做了。回顧起來,我想就是在那個時刻,東姑和他的同僚覺得最好還是把新加坡和李先生給踢出去。
鄂圖曼沃當時也在議會大廳,他回憶說:「會議廳里一片寂靜,沒有人走動。馬來聯邦政府的部長們頹然坐在席位上,坐的那麼低,從他們前面的桌子望過去,只能看到他們的前額。后座議員們聽的入神,他們聽得懂每一句話。」
「這是個關鍵的轉折點,他們把李光耀看成一個危險人物,有一天可能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首相。」
鄂圖曼沃是新加坡開國時的內政部長,也是初代內閣中唯一的馬來裔,深受李光耀信任,他在電視台上光明正大說出來這句話,是可信的。
成為馬來西亞聯邦首相,這才是李光耀心中隱藏的那個終極目標。
雖然終其一生,李光耀在公開場合總是表達自己並無此意。但1965年形式一片大好,李光耀極有可能在1969年即將舉行的大選中獲勝,連巫統領袖東姑也已切身感受到了他的威脅。
因為無論是東姑和李光耀,他們都很清楚。
民主選舉制度在遭遇種族問題時是無效的,選民們被民族仇恨蒙住雙眼,只能根據種族差異投出自己的一票。
在這種制度下,人數多的民族總是能繼續從人數少的民族身上得利,而且因為選票少的原因,少數民族根本無法翻盤改變悲慘命運,直到被壓迫民族奮起反抗為止。
斯里蘭卡在建國後的走勢,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這事留在斯里蘭卡第三集再詳細講)
精於算計的李光耀不會無的放矢,他和杜進才在組織反對黨聯盟前,計算過馬來西亞的人口比例。
馬來人的人口總量在原馬來亞聯邦是占優勢的,但1963年新馬合併後,一下子增加了三百萬華裔選民。人口調查最新的數字是馬來人39%,華人42%,印度人12%。
馬來人已經不再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了,況且巫統的種族歧視行為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慨,只要能取得華裔和印度裔的支持,1969年的選舉獲勝希望很大。
只要勝選,就能修改種族主義憲法條款,李光耀不僅能成為馬來西亞聯邦首相,還能攜消滅種族主義的光環,在國際上贏得更大的聲譽。
到了那個時候,李光耀借勢整合各種族,建立種族和諧的新生國家。再以他自己遠超任何一位馬來領袖的治國才能來治理馬來西亞,只怕東南亞可能會出現一個與日韓旗鼓相當的已開發國家。整個亞洲的地緣政治都將要改寫。
只可惜的是,聰明的李光耀沒有算到,政場如棋局,他固然有自己的妙手,但對手可能會掀了這個棋盤。
就在這一天,就在李光耀正洋洋得意追打嘲諷馬哈迪的同時,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先生下定了決心。
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把新加坡和李光耀從馬來西亞踢出去。
而此時的李光耀尚渾然不覺,東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決定了新加坡獨立的命運。
這時已經是1965年的5月底,這場由巫統一種族衝突開閘,由李光耀親自把水攪渾的政治漩渦愈演愈烈。
李光耀和東姑作為開國國父尚可在漩渦中保持定力,但他們的內閣成員們卻沒有這樣的定力,他們馬上就要開始一輪新的爭吵和鬥爭。
前途依然未卜,但決定兩國命運的審判日已經就在不遠的前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