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到被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的本地年長者中,絕大多數和家人同住。一項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顯示,雖然獨居老人與社會脫節的機率較高,但所有感覺被社會孤立的年長人士之中,接近八成(78.8%)和伴侶或孩子一起住。這些年長者中,有26%沒有感受到來自伴侶或孩子的精神支持。
這項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璐齡醫學院許恩佩教授,以及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馮秋石領導。許恩佩教授在昨天(8月26日)的媒體會上說:「社會支持包括了情緒上和心理上的的互動,很多本地年長者和孩子以及伴侶一起住,即便滿足了基本需求,如果缺乏可以說話和傾訴的對象,可能會讓人感受不到社會的支持。」
逾160名受訪年長者認為,身邊沒有任何人可以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這包括家人、親戚和鄰居。
這項研究的數據源於《新加坡華人健康調查》第三次的跟進調查,於2014年至2016年間進行。有1萬6943人參與研究,年齡介於61歲和96歲之間。其中,約六成為女性。
研究將社會脫節定義為一個人沒有社交,也缺乏情感和實體方面的互動,包括在遇到困難時是否有人可傾聽訴求,以及一星期內是否有與家人以外的群體接觸超過一小時。
結果顯示,年長者不論是否與他人同住,都會因低教育程度、認知功能障礙、自評健康狀態較差、抑鬱,以及日常生活受到某種限制等個別因素,導致他們無法維繫與他人的關係,或進行有質量的互動。
馮秋石副教授說,人口老齡化和家庭規模縮小等趨勢,導致社會孤立的挑戰日趨顯著,尤其是獨居的年長男性,以及那些與家人同住但健康不佳的年長者。「除了政策制定者和社工,我們也應該鼓勵年輕民眾多加關注年長父母的需求,這不僅限於提供經濟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