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人在小販中心用餐後,都沒有收拾桌子歸還托盤餐具的習慣。(海峽時報)
作者 祥子
星期六(5月15日)中午,到文慶路小販中心去排隊買牛肉粉,排隊當兒,無意中發現許多經收碗碟工人收拾後的桌子顯得比平常乾淨,桌面沒有油污;再注意工人的工作態度,一塊抹布是在一小桶的水裡先過一下,擠幹才抹桌子。
這跟往日清潔工人「一塊布抹全場」,隨便抹一下做做樣子,並順便把桌面的骨頭殘渣掃到地面的情形比較,他們現在顯然比以前更加認真,更加「專業」。

(聯合晚報)
這個「異常現象」是好現象,值得點贊。 不知是否已成為全國小販中心的標準作業方式,還是個別市鎮會的表現?可惜沒時間到其他組屋區的小販中心做田野調查,以解心中的疑團。
上星期五(5月14日),國家環境局公告新加坡人,9月1日起,食客在小販中心用餐後「被強制」用托盤歸還餐具,也不能留下紙巾盒「菜渣骨頭」等垃圾。這項條例也將從今年第四季度起擴大到咖啡店和食閣。
任何人不聽話,飽餐之後還不好自為之,拍拍屁股走人,被抓到的初犯者先給予警告,第二次被抓到就要罰款300元銷案,第三次的「慣犯」就擇日送上法庭。

用餐後歸還餐具。(海峽時報)
新加坡人有三個月時間適應新條例,做好心理準備,這未來三個月得好好做個新時代好市民。 三個月時間學習如何收拾桌子,歸還托盤餐具,應該足夠。三個月時間還學不會的人,不是學習能力差,就是心態的確有問題。
這個維護公共衛生的新政,其實是不得已的下策,對新加坡人是一次狠狠的打臉,好好的宣導不聽,就該罰。
環境局去年底的民意調查,支持歸還碗盤運動的人還有九成以上,但實際情況是,各個小販中心的環境衛生並沒有顯著改善,還引來烏鴉八哥鴿子等不速之客來幫忙收拾桌子上的殘局。

(新明日報)
鳥患給公共環境帶來另一層公害,當局多年來治鳥無方,不只是鳥的問題,根本原因是人的問題。
早在2003年,環境局便推出歸還托盤試行計劃,人們反應欠佳,當時不少人還理直氣壯地說,收拾桌子是清潔工人應該做的事,食客不要跟他們搶飯碗。
2008年至2012年,當局不氣餒再度推出歸還托盤計劃,並在全島各地小販中心遍設托盤架子,目前已多達900個,今年2月還推出「保持桌面整潔運動」,為「運動」多多的新加坡,又增添一項全球第一。

清潔工人將骯髒的碗盤放在推車後,就會將碗盤運到托盤歸還處分類清洗。(聯合早報)
三個月後的今天,又隆重出台罰款條例,這簡直是在新加坡人臉上不客氣地打了一下。
這是正式宣告新加坡人市民意識不高,素質跟不上國家發展腳步。身處第一世界,公共場所的個人行為表現卻像第三世界的人民。
國際上一向認為新加坡的紀律和公共清潔是靠罰款,果然並非虛言。 既然歸還托盤餐具成了強制性,我們也得設想當局執法時可能碰到一些為難之處。
譬如,走路顫巍巍的老人或是柱著拐杖的傷障者,餐前餐後自己端著托盤,捧著餐具,有點強人所難,這些人的不便之處應該得到體諒。

(海峽時報)
此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常見小販中心採用的塑料托盤因為久用而變形,盤面不平,中間微微凸起,碗碟杯子放不穩,容易打翻,也許這也是許多食客不願意用托盤的原因。
環境局多次提醒食客用餐後不要把紙巾丟進碗碟餐具里,但常見清潔工人收碗盤時同樣把桌上紙巾殘渣都「掃」進碗里。
所以,一紙新政並非就此解決公共衛生多年來的頑疾,清潔工人的訓練和公眾教育還是應該繼續下去。
至於鳥患,小販中心若沒有什麼好料留給白吃閒雜食客,鳥兒自然沒有興趣來光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