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加坡針對老年人推出樂齡補貼計劃(SS),為那些年滿65歲、終身工資低、從工作直至年滿55歲公積金總繳款額不足14萬新元、又缺乏家庭支持的老年人提供現金補貼。該補貼不需要申請,由公積金局審查會員資格後對符合條件者自動按季度發放。補貼金額根據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收入情況以及居住的房屋類型而不同,最高每年可獲得3600新元。
對於那些因生病、老齡或殘障而永久失去工作能力,沒有固定收入,又缺乏家人的支持和照顧的人,新加坡政府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社區援助計劃,包括社區關懷緊急援助基金、社區關懷中短期援助計劃、社區關懷長期援助計劃,資助金額視家庭狀況而定。

小結
養老和儲蓄之所以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因為它牽扯到人性的兩個薄弱點:由於人的短視,人們往往只顧現在的享樂或生活壓力,而忘記了要為越來越長的老年生活儲蓄足夠的資產;而看到沒有足夠儲蓄老人的貧窮生活,出於同情心和政治壓力,社會又往往走上福利社會狀態通過對年輕人的稅收來補貼老人。
越理想化的社會,這種補貼的強度就越大,直到人們意識到這種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實際無法持續 -- 等年輕人老了,將來的年輕人又不多,誰來補貼將來的老人呢?
新加坡之所以能很好地解決養老儲蓄的問題是因為它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些人性的弱點,像一個醫生一樣,用手術刀把這些社會痼疾不帶感情色彩地一一處理掉。有人把新加坡政府看成是一個極其理性的嚴父,其實不無道理。但反過來我麼可以問:除了用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難道還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