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後一批住戶遷出,去年成功集體出售的諾曼頓園已在星期四(4/10)完全清空。有居民不舍這個居住數十載的家園,特地返回撿走一些廢棄路牌、磚瓦,發揮巧思將它們化為新居的裝飾作為留念。
《今日報》記者發現,這些被撿走的「紀念品」,包括木製告示牌、標著樓層的金屬牌、磚瓦,甚至是寫著「由一名感恩居民捐贈」的石凳。為了避免引起問題,他們等到大部分居民遷出後,才在上星期請人重返公寓將這些物品取走。

(照片:Nuria Ling/今日報)
其中,前居民Louise Anne Vanderput太太(62歲)就取走了標示著「第九座」的牌子。她也是我國首位海軍指揮官已故James Aeria的長女,她和家人在1977年就已搬進這裡,是最早入住的其中一戶,而當時諾曼頓園還未正式開幕。
另一位居民郭先生(59歲,退休海軍軍官)則是在1986年遷入,他將好些物件轉化為新居的一部分,如將木製的圓形指示板化為咖啡桌,他同時也取走了廚房一些地磚。
「我希望把這些我過去31年來都踩著的地磚,變成我新家的一部分。」郭先生是在上個月遷入紅山景一個五房式組屋單位。

(照片:Nuria Ling/今日報)
他也從諾曼頓園的閥井掘走了數塊刻字磚塊,和其他所找到的類似刻字磚塊,鑲砌在新居牆上。這些磚塊上的刻字,如「亞歷山大」、「裕廊」、「Bin Keow」和「Goh Bee」,都是寫著磚廠名字或地點。

(照片:郭先生/Nuria Ling/今日報)
他同時也收下了諾曼頓園的牌匾。這塊牌匾是在1978年4月15日,由時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吳慶瑞博士所揭幕的。曾反對集體出售的郭先生說,一旦諾曼頓園拆除,這些「文物」也隨之被清除,他希望儘自己的綿力將它們保存下來。
「通過這些方式,我們可以讓諾曼頓園的故事傳承下去。」他這麼表示。
位於肯特崗公園附近的諾曼頓園(Normanton Park)有41年歷史,它去年10月以8億3010萬元的創紀錄價碼成功集體出售,買家是Kingsford Hurray Development公司。
四個「神秘」 閥井
上個月29和30日也是諾曼頓園在周四(4/10)關上大門前的最後一個周末。好些居民特地回來緬懷這個曾給他們帶來不少歡樂時光的居所,一些則是趁機前來參觀,特別是諾曼頓園裡四個被形容為「神秘」的閥井。

其中一個閥井的磚牆,居民將部分磚塊拆下留念。(照片:Nuria Ling/今日報)
這些閥井的真正用途一直沒人知曉,有者猜說是英殖民時代的秘密地道,可以通往聖淘沙,經媒體炒作,這些閥井更添神秘色彩,眾說紛紜、越描越神秘。
不過曾擔任石油公司總經理的馮志強(70歲)解密說,這些閥井相信只是排水系統的部分結構。他解釋說,因為這裡昔日曾被英軍用作油庫,為防下雨天油庫淹水,因此需要這些閥井來排水。他是受友人之邀前來考察這些閥井。
「我相信這些閥井之所以沒有完全被拆除,是礙於經費預算的問題。」他進一步猜測,為避免人們不小心掉進閥井裡,當局就在周圍添建磚牆,這也是為什麼閥井周圍的磚牆,一部分老舊一部分卻較新。
- CH8/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