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加坡中小企業來說,未見消退的冠病疫情就像一場看不見終點的馬拉松,考驗商家們的毅力與韌性,只要能挺住,誰就是贏家。
《轉型助力·堅毅前行》系列訪問了五個商家,它們在不同行業深耕,既有從事傳統點心和娘惹糕點製作,也有製造衛浴用品和提供急救訓練服務等。
在疫情暴發之前,這些業者早已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開始轉向自動化生產,並採用數碼行銷等。為了對抗疫情,商家們的轉型決心也比以往更加堅定。

歐式衛浴產品公司SaniQUO創辦人兼董事經理劉依霖說:「原本擔心公司沒有收入支付薪水和維持基本開支,但政府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包括臨時過渡性貸款計劃和僱傭補貼計劃,讓我鬆了一口氣。(蕭紫薇攝)
一. SaniQUO 女掌舵疫情期間勤修逾10課程 增強電商業務
冠病疫情突如其來,加上病毒阻斷措施的實施,使得新加坡歐式衛浴產品公司SaniQUO的業務一度陷入停擺,連當年以過人勇氣創業的女創辦人也不免「驚慌失措」。
隨著病毒阻斷措施時期終於過去,政府分階段解封,公司重新營業。不過,在疫情還在持續著的8月份,公司卻創下了自家品牌Hera去年登場以來月份營收最高的紀錄。
這家公司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公司創辦人兼董事經理劉依霖(43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除了表示得益於政府的援助措施,也分享了她「閉關修煉」以及把所學迅速應用在業務上的過程。
SaniQUO成立於2010年,衛浴產品包括浴缸、馬桶和浴室櫥櫃等,去年先後在緬甸和新加坡推出Hera品牌。劉依霖在中國設立的另一家溢盛進出口有限公司,則專門出口衛浴產品到歐洲。

SaniQUO員工在客戶住家安裝浴缸,不必敲敲打打,半小時內完成。(謝智揚攝)
公司倡導「負擔得起的奢華」(affordable luxury)理念,即使是組屋或小型公寓,不必敲敲打打也能夠裝置浴缸,安裝時間只需半小時。浴缸重量介於30公斤至50公斤,長度介於80公分至170公分。
回憶今年三四月時的情形,她表示,由於馬來西亞實施行動管制令,加上新加坡推行病毒阻斷措施,整個裝修行業一度陷入癱瘓。
病毒阻斷措施期間,本地為公司分銷產品的17個店面無法開店營業,使得公司頓時完全沒有收入。
在病毒阻斷措施實施的第一個月,她不得不在家裡「閉關」,但也有更多時間陪伴9歲的兒子。
這個年輕時隻身到西班牙,在一家燈飾公司打工,之後由公司派遣到中國設立公司,之後又在2008年暴發金融危機後自立門戶的大膽女子,如今卻感到驚慌和忐忑不安起來,她心想:「天不曉得會不會塌下來?」

疫情期間,劉依霖沒讓自己閒下來,一直上課充實自己,為解封后的生意計劃做好準備。(蕭紫薇攝)
病毒阻斷期間沒閒著 積極報讀網課充實自己
在病毒阻斷措施的第二個月,她沒有隨著疫情的加劇而沉浸在悲觀情緒中,反而積極地報讀網上課程。
她利用課程津貼上課,並且取得缺勤薪金補貼,一口氣參與了不下於10門的各類課程,包括谷歌分析、內容行銷、數碼行銷、家居產品設計等。
她也參與新加坡零售管理學院教導商家如何登上Lazada和蝦皮(Shopee)等電商平台的課程。
她深知,身為老闆,一定要掌握數碼知識的「基本功」。完成課程後,她立刻學以致用,吩咐下屬去執行數碼化任務。公司也推動面簿行銷和谷歌廣告。
她原本擔心公司沒有收入支付薪水和維持基本開支,但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紓困措施,包括臨時過渡性貸款計劃(Temporary Bridging Loan Programme)和僱傭補貼計劃(JSS),讓她終於鬆了一口氣。
說起來,公司早在疫情前就開啟了數碼化之路。去年,公司已計劃推展數碼化,除了採用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也在生產力提升計劃下籌備設立網站。今年5月至6月間,公司正式推出了網站。

SaniQUO員工在處理蝦皮平台的訂單。(謝智揚攝)
求助中小企業中心 入駐蝦皮節約成本
疫情期間,公司求助於新加坡製造商總會(SMF)中小企業中心(SME Centre),並透過商業顧問的援助,簽訂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所推出的零售電子商務增強配套(E-Commerce Booster Package),藉以入駐蝦皮電商平台和聘請負責電商事務的員工。
通過這項配套,公司聘請了臨時員工輸入數據和為不同電商平台進行融合工作;公司也把現有員工的職務範圍擴大至涵蓋電子商務,由此得到配套的資助。
此外,公司透過「新心相連」(SGUnited)就業計劃,利用津貼先後聘請了兩名員工。其中一名員工負責社交媒體的工作,另一個則負責數碼行銷。
這項計劃讓企業聘請剛從大學畢業的求職者和中途轉業者。
劉依霖表示,人們如今不能到外泡澡,加上更多人在家辦公,給了公司推動「在家泡澡」行銷概念的商機,公司還特別設立相關團隊負責這項業務。
與此同時,公司入駐蝦皮,不僅讓公司節約成本,客戶也獲得更大保障和更多優惠。

Hera是SaniQUO開創的新加坡衛浴品牌,員工在出貨前都會仔細檢查產品完好,確保品質。(謝智揚攝)
她指出,客戶主要是通過谷歌和面簿接觸到公司產品,公司員工之後會派人到客戶家中做介紹和說明。客戶選擇產品後,員工會指示他們到蝦皮下單購買產品。
「我們的員工為客戶裝好產品,他們在蝦皮平台上滿意接受了,我們才能夠收到款項。客戶利用蝦皮平台也可以獲得回扣、折扣和分期付款等優惠。」
此外,公司接收付款所需承擔的成本也下降。她透露,蝦皮比信用卡公司徵收的費用低,無須另外花錢安裝刷卡機。
公司在數碼化方面不放鬆,劉依霖將通過新渠道和市場擴大公司接觸的消費群。接下來, SaniQUO也將登上Carousell平台。
她透露,她在緬甸的公司已開啟面簿直播。新加坡的面簿直播要採用什麼風格進行,她目前還在同顧問討論。
她認為,數碼化不單指電子商務,還應該包括線下的方方面面,因此未來希望引入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和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 ,分別追蹤實體庫存,以及同客戶互通和做跟進工作。
公司計劃進軍馬來西亞、越南和澳大利亞市場。其中,越南是她期望入駐已久的市場。去年,她在越南參與商展,還吸引了潛在分銷商的興趣。
她表示,進入海外市場的計劃因疫情而暫擱。一旦情況允許,將重啟拓展海外市場的計劃。
二. MHI年輕供應商改良學習平台 提供混合式急救培訓課程

MHI TrainingMaster副董事經理默哈末·哈菲祖丁:公司去年求助於新加坡馬來商會的中小企業中心,將行政流程自動化,引入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至今,他還同該中小企業的同一名顧問保持聯繫。(潘豐源攝)
阻斷措施期間無法開辦面對面課程,急救課程供應商MHI Training Master趁機推進數碼化,不僅改善網上學習平台,也提升公司的數碼系統,加速企業數碼化進程。
該公司提供四項課程,分別是:一、標準急救,學員對象為體育教練;二、兒童急救,對象是幼兒教師;三、職業急救,對象是人力部註冊勞工;四、基礎心臟生命支持(Basic Cardiac Life Support)和自動體外除顫,對象為醫護人員。
MHI由是公司副董事經理默哈末·哈菲祖丁(Mohamed Hafeezuddin,26歲)的父親所創立,包括他們在內,公司共有12名培訓員。
哈菲祖丁受訪時說,公司去年求助於新加坡馬來商會(SMCCI)的中小企業中心,將行政流程自動化,引入企業資源計劃系統。
隨著冠病暴發,政府推行病毒阻斷措施,MHI所有面對面的課程取消。公司雖然通過Zoom視訊會議傳授理論課程,但實踐課程卻無法進行。
公司於是把注意力轉向改善公司的網絡系統,分別對自動化系統進行微調,以及改良網上學習平台來支援結合面對面課程與網上課程的混合式培訓。
由於公司自2018年以來已經嘗試了網上學習模式,使得他們能夠迅速安排學生加入網上學習課程,同時將實際課程推遲到解封階段。
網上學習平台方面,公司通過企業發展計劃(EDG),採用了人才學習管理系統,讓學員能通過網上學習掌握理論課。
哈菲祖丁說,人才學習管理系統讓學員根據自己的進度學習理論,並須通過系統測試才可以進入另一學習階段,因此能夠確保達到學習的目的。這同實踐課程相輔相成。
培訓師可以在該系統中跟進學員的進度。若學員有學習上的問題,也可撥電聯絡導師。

MHI公司副董事經理默哈末·哈菲祖丁(前)借力技能創前程計劃,讓職員參與專業培訓課程。(潘豐源攝)
哈菲祖丁表示,公司過去獲得的ISO 9001和ISO 29993認證,也對公司當前的數碼化努力大有幫助。
他說,ISO 9001著重於質量管理系統,有助於公司行政事務的自動化,而ISO 29993則是對準學習管理系統,這給公司推行的混合式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公司也借力技能創前程計劃,讓職員參與專業培訓課程,例如新技能資格(WSQ)的學習與表現高級證書(ACLP)。
隨著進入解封第二階段,公司恢復了實踐課程,但仍遵守當局對安全距離的要求。
談到未來計劃,他將朝著把公司發展為新加坡領先急救課程供應商的方向努力,包括讓培訓員去上培訓與評估高級證書課程(ACTA),提升培訓方式和確保能夠提供最好的教學。
關於中小企業中心
中小企業中心致力於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道路上提供商業援助和推動能力的升級,單在去年就有2萬8000多家中小企業得到幫助。
中心的服務包括一對一的業務診斷和諮詢服務、企業能力工作坊和集體提升計劃(Group-Based Upgrading)。
由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和五個商會聯手成立的中小企業中心,除了解答一般詢問之外,還擁有具備各領域知識的專家,橫跨數碼化、人力資本開發,以及營銷。
中小企業若想要充分得到商業顧問(business advisor)的幫助,應分享它們設想在未來三年至五年開展的業務,然後同顧問一起制定計劃;它們也可以列出阻礙增長的問題,並同顧問合作解決這些問題。
中小企業可以表達期望見到的成果,例如減少人力工作和售賣更多產品等,讓商業顧問提供有關策略和步驟的建議,協助他們實現目標。 它們也可以詢問中心有哪些為特定行業推出的集體提升計劃。這些計劃有許多都與自動化或採納數碼科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