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在新加坡生活了這些年,生病接觸到的可能多是Primary Care clinic(初級診療診所)和Acute Hospital(處理急症的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新加坡的社區醫院可能了解到的人不多,它跟大型綜合醫院有什麼區別?哪些患者需要進入社區醫院治療呢?
這次我們請李玉斐醫生來給大家一一解答,介紹一下新加坡的Community Hospital——社區醫院。
本文原創作者:李玉斐
一 新加坡有幾家社區醫院?
新加坡目前在運營中的社區醫院一共有9家,其中SingHealth旗下就有Bright Vision Hospital、SengKang Community Hospital以及前不久剛投入運營的Outram Community Hospital三家,僅Outram一家就能為547位患者提供醫療及康復治療的服務。

新加坡社區醫院的分布
二 什麼情況需要去社區醫院?
對一部分患者來說,在綜合或者專科醫院接受治療後要直接回到家仍然相當吃力,比如中風後肢體肌力尚弱、功能亟待恢復的患者,比如關節置換術後或因骨折需要調整肢體負重方式以及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再比如急性心力衰竭病情剛剛穩定,但仍需要密切監測並調整相應藥物的患者,他們都是合適轉入社區醫院的人群。
患者在進入社區醫院時被分為三個類別,分別是:
Sub-acute
亞急性
具有複雜基礎疾病,需密切監測病情變化等
Rehabilitation
康復
病情相對較為穩定,住院目標以康復訓練為主
Palliative Care
臨終關懷
通常為惡性腫瘤晚期
他們將依照不同的分類入住相應的病房。

新加坡社區醫院病房
三 社區醫院的醫生和工作者
社區醫院的主治醫生絕大部分均歷經過全科醫學住院醫( Family Medicine Residency )培訓並通過考核獲得國立大學全科醫學碩士(Master of Medicine, Family Medicine)。而升任顧問醫生則必須參加由全科醫生學會 (College of Family Physicians)主辦的為期兩年的Fellowship Programme,並通過嚴苛考核。這也是為了能給社區醫院的患者提供最全面的慢性病管理,同時確保能夠對住院期間出現的內科及外科急症應對自如。

與在綜合醫院不同,患者在社區醫院接觸最多的並不是醫生,而是 物理治療師(Physiotherapist & Occupational Therapist )。
物理治療師會鼓勵病人在身體可以承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功能鍛鍊中來。通常功能訓練的時長為周一至周五每天2小時,平均分在上午及下午分別進行,有時根據患者需要也可能安排周六上午額外的訓練。在物理治療開始之前,治療師會循例測量患者的生命體徵並詢問是否有任何不適,並將任何異常的發現及時與醫生溝通。

除此之外,營養師、言語及吞咽治療師也會按需參與到患者的治療。

舉個栗子

87歲的獨居老人W先生因心力衰竭被訪視的鄰居送入綜合醫院,經過幾天的治療之後病情趨於穩定,但因同時具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壓、骨關節炎等多種基礎疾病,仍無法自行回家並回到之前的生活狀態。W先生遂被轉入社區醫院進行為期2-4個星期的功能恢復鍛鍊並繼續接受對基礎疾病的嚴密監測 (Step-down Care)。

在社區醫院期間,醫生髮現W先生糖尿病控制不佳,深究之下發現因為個人經濟狀況欠佳,同時對疾病沒有充分認識,W先生並沒有按約定的日期去全科診所接受慢性病的隨訪複查,也未每天服用慢性病的藥物。醫生隨即聯繫了醫院社工(Medical Social Worker)對W先生的經濟狀況進行評估並積極尋求政府補助。在W先生接受功能鍛鍊的空隙之間,醫生為W先生進行慢性病的教育,並適時篩查了相應的併發症。
在W先生出院時,護士已經為W先生約好了全科門診隨診的日期,醫生也給W先生的主診全科醫生出具了一封詳細的信(Memo)以介紹W先生的住院經過及血糖調整細節,提示了隨診時需要注意的事項。社工已根據物理治療師的建議為W先生申請好了日間康復中心(Day Rehab Center)以便其在回家之後也能最大限度地繼續恢復身體機能。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如不慎侵權,請聯絡刪除
在新加坡,社區醫院的職能已經遠不只是醫療與護理。在Acute Hospital和Primary Care Clinic之間,社區醫院起著重要的承接作用,更多地將患者作為整體來看待,更多地關注疾病對患者的影響和功能恢復。在這裡有努力,有驚喜。
文中涉及多種類型的醫療輔助人員,我們計劃今後逐一介紹,小夥伴們最想先看我們介紹哪一類?請參與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