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防控疫情的 「難點」與「對策」
進入4月份以來,新加坡疫情的日益嚴峻, 確診人數直線飆升。從4月5日開始,新加坡的單日新增就達到了三位數。在13日當天,更是創下近386的最高值,累計3000多的確診人數。在亞太的國家和地區中,每百萬人中511人感染,人均感染率是第一。

新加坡的累計確診人數從500人漲到1000人,用了10天;從1000人漲到1500人,用了7天,而從1500人漲到2000人卻僅僅用了3天。
面對感染群的持續擴散,有必要檢討一下。近期新加坡防控疫情方面存在的 「難點」與「對策」,明確下一階段防控的重點和目標。
對基本面的回顧
新加坡的疫情防控是從今年1月2號開始的,3號進入實戰階段,開始對武漢市來新加坡的人員進行體溫等方面的檢測。
防控疫情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 初期的重點防控中國與新加坡的往來人員;
2. 重點防控其他國家回新加坡的人員;
3. 重點防控新加坡國內客工及其接觸人員的感染。
新加坡的防控在第一階段,是非常有成效的,一直到3月上旬,感染的人數還不多,被世界衛生組織多次表揚。近期感染人數暴增,主要來源就是外籍客工及其相關人員。

疫情防控的幾個「基本點」
疫情從開始爆發到現在,對新冠肺炎的認識是沒有大的變動的,如新冠肺炎的致死率不高,只有1%左右,而且死亡者絕大部分屬於年長者及有其他疾病者;飛沫是病毒傳染的主要方式;類似普通流感;治療沒有特效藥主要靠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還有「不要求健康人戴口罩」;恐慌心理比病毒危害更厲害等等。
但是,在實踐中,為什麼出現了致死率高達10%以上情況,如西方國家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國家,致死率都非常高。因為「致死率不高」,只是在主觀理論上的推斷,如果客觀上條件配合的好,是有可能實現的。目前中國的死亡率還是符合這個判斷的。

西方國家在醫療資源,醫療手段以及醫療「態度」等方面如果「積極配合",「致死率 」也可能會達到的,但是一些國家 」放棄治療老人「,強調」群體免疫「,缺醫少藥缺少醫療設備,以及單純以西醫治療等等,於是導致「致死率很高」的現象,不能因此就得出」致死率只有1%左右"就是錯誤的結論。在新加坡3000名左右發病的人,只病逝9人,還低於這個死亡率。 二來對於「不要求健康人戴口罩」,在理論上也是對的,實踐中難以執行主要是由於」健康人「的標準難以掌握,因為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無症狀也會傳染他人者」。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100%地檢測出無症狀者,仍然可以對健康人不必要戴口罩,因為我們目前做不到這一點,所有要求「有病的人」戴口罩就無法執行了,對「無症狀者不知道自己是病人」的情況下,新加坡及時調整了政策,所以要求大家在公共場合必須戴口罩,這並不等於說以前的不要求健康人戴口罩就是錯誤的。
醫療資源不足
醫療資源不足分為檢測(防護)能力和治療能力兩個部分。新加坡什麼都缺,如缺水缺糧缺肉缺蛋缺水果蔬菜等等,就是不缺錢,只要是用錢能解決的事,在新加坡就不是個「事」。
但是「錢」有餘而「力」不足,因為錢不是「萬能」的,生活中就是有錢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錢買不到」健康「買不到「命」。前幾天有新加坡的官員說:「因為檢測最終確診率並不高,等同浪費了檢測器「。
其實,這倒不是怕「花錢」,主要還是出於檢測能力方面的考量,對新加坡來說,目前急需要檢測的地方很多,如醫院口岸以及被隔離的人員等等,如果普遍檢測,檢測能力肯定不足,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檢測只得確保重點。初期不要求健康的人戴口罩,也有口罩首先要保證醫務服務人員的需求等方面的考量。

由於檢測能力不夠。新加坡在過去的三周,雖然檢測量已經從平均每日2000人增加到2800-2900次。但是仍然是不夠,相比目前德國的日均檢測量已經達到每天20萬人次,還是存在差距的。
如果再擴大檢測量,新加坡的醫療機構是否有能力也是一個問題。當務之急,必須儘快提高檢測能力,採用先進的檢測方法,逐步擴大檢測的範圍和人員。 目前國際上先進的檢測方法很多,有的國家在幾十分鐘內就可以檢測出來結果。現在,新加坡已經充分調動基層醫院的檢測能力,提高檢測的水平,這些都是新加坡正在做的工作。
三類人群要重點檢測
由於近期對海外留學生等人的回國,已經採取了病毒檢測等措施的除外,現在仍然需要重點檢測以下 「三種人」:
1. 疫情期間新加坡與武漢市的往來人員。筆者早在2月中旬呼籲對他們進行普遍檢測,可能當時來不及做,現在仍然需要對他們進行檢測,因為新冠肺炎的潛伏期說不準,雖然過去了3個多月,難免仍然存在無症狀者;
2. 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以及東協國家的往來人員。這部分人員的數量遠遠大於中國,由於當時的疫情發生重點在中國,往往忽視對這個部分人員的檢測,而且這部分人員眾多,而且內部交往密切,一些客工宿舍就像一個放大了的」鑽石號遊輪「,只要一個人感染上,就會使客工多人感染。
如果他們外出,相關的許多服務場所的工作日人員也被感染,這可能是不明來源的主要源頭之一。
3. 對所有的隔離人員進行普遍檢測。隔離人員一般都是與感染者密切接觸的人員,他們的感染率大大高於其他人,確有必要對他們都進行病毒檢測。

治療能力不足
面對累計超過3000的確診人數,對新加坡的醫療機構是一次「大考。
隨著疫情的發展,擴大檢測後,檢測出來的數字可能遠遠大於現在公布的數字,當然其中許多人可能不需要進行治療,但是其中還會有一部分人需要治療的。
據聯合早報上的估計,如果普遍檢測,被病毒感染的人數可能高達5000人,一時間突然增加了幾千人甚至上萬人被感染,新加坡的醫療機構是不堪重負的,新加坡已經出現醫療資源緊缺的現象。
針對以上問題,新加坡政府已經有所考量,如新建」方艙醫院「,加強基層醫院的收治能力,輕重症分治等等措施。

相對應的措施
1.繼續發揮基層醫院的力量,擴大基層醫院的收治能力;
2.新建」方艙醫院「,目前已經建成並且開始收治病人;
3.檢測抗體。對所有被檢測人員,增加抗體檢測內容,如果檢測出抗體,可以動員這些人捐獻血液,用於病人的救治。我看到有報道說,有一位老年患者,急需抗體救命,可能沒有找到,後來去世了。那麼多治癒的病人,是沒有抗體,還是沒有檢測或者無人願意捐獻,可以調查一下,挖掘抗體在治療中的作用;
4.大力推廣採用中醫中藥治療,從中國的經驗來看,中醫中藥的效果非常好,對中西醫結合的醫院,可以逐步增加中醫中藥醫治療的比重。

心理準備不足
在新增數據當中,最讓人害怕的就是來源不明的病例。目前新加坡來源不明的感染病例,大約占到總確診人數的五分之一,這個比例還在迅速擴大。對此,每一個新加坡人,都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還是老話題,首先要消除恐慌心理,在有些情況下,恐慌心理比疾病的危害更大,如一些癌症患者,過早去世的原因,主要就是心理負擔太重。
建議對外國籍的確診數據
分開公布
對待客工感染數量的迅速增加,一些公民的心理上是準備不足的,可以考慮改進確診數字的公布方法,就是國內和外國籍的確診人數分開。在公布確診數量時,對對外籍人員單例公布(其中主要是客工感染 ),就像日本在初期,對鑽石號上的乘客感染人數實行數量單例一樣。
新加坡也有必要,把本國人與外籍人的感染數字分開公布,這裡不存在外國人歧視和種族歧視的問題,這樣既可以明確防控重點,也可以減少國人的恐慌心理。
另外,對於死亡人員的統計,也應該分別對待,如病逝的9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是印度尼西亞人,在發病後跑來新加坡就診,後在新加坡病逝,這本來就與與新加坡的關係不大。
在其他的病逝者中,是否還有外國人不得而知,從尊重死者的角度來說,也應該公布他們的國籍和簡歷。當然其他一切政策待遇,如免費檢測免費治療等等,和國內公民都一樣的。
分開統計,不但有利於消除人們的恐慌心理,對制定防控措施,也是有指導作用的。當然對國外公布數字,可以採取公布國內總數後,再加上括號說明,其中不包括外國籍病例xx個。
對病逝人員數字的統計公布,可以參照執行。這樣,如果外國人感染的多,新加坡的防控重點就放在外國人的集中居住區。
隨著無症狀案例的增加,可能還要增加項目公布,對無症狀人員的數字,也要另外公布,中國目前已經分開公布了。
不要小看「數字」的作用,疫情期間,只有一個武漢人跑到西藏,就使整個西藏如臨大敵,而多一個人數或者少一個人數,對武漢市來說無所謂,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毫無疑問,新加坡被感染人確診的數字越小,對穩定人心的作用就越大。
物資供應不足
除了醫療資源的供應緊張,日常生活的物資也出現了「搶購」的現象,國家已經發出,不排除部分物資出現調價的可能性。
因為新加坡是一個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國家,而且是一個城市國家,基本上沒有資源,沒有腹地,許多物資嚴重依賴進口,正常情況下沒有問題,在疫情的非常時期,國外的物資在生產流通方面,都遇到了困難,一些主要物資還開始漲價,新加坡就會受到影響。
日前,新加坡已經出現過超市賣空貨架的狀況,對個別商品還出現了「搶購」現象,政府不得不對個別商品出台限購令。
新加坡主要的對策就是對外廣開貨源,對內發放補貼。
其實,造成少數商品短時間的供不應求,主要還是由於大家的恐慌心理,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政府會保障供應的,新加坡人不會買不到米沒有飯吃的。但是政府表態,不能保證一些商品的價格不變,由於物流的成本增加,商品漲價是大機率的事情。這主要是針對糧食類及肉蛋類副食品。

建議對政府干預糧食價格
面對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調高糧食價格,在市場上形成了一些恐慌,新加坡政府有必要對糧食價格進行行政干預,確保糧食市場的穩定。
對待商品的價格問題,有計劃調節為主還是市場調節為主給兩種方式,目前新加坡採取給老百姓發錢的方式,是以市場調節為主的。
也可以考慮計劃調節為主的方式,如對大米的價格,成本增加後,國家直接補貼給經銷商,保證市場上物價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