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小販文化去年12月申遺成功。(檔案照片)
文 / 盧紹美
我國的小販文化具有獨特的內涵,包括豐富的民族性、濃郁的草根情懷、精湛的傳統廚藝、平等主義的體現等等。倘若小販文化要達更高的境界,我們得精益求精,重視「以人為本」的文化要素。
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主體,以廣大民眾的利益為出發點,以滿足大眾的物質與文化需要作為依歸。
如果小販文化能全面地發展,且符合上述要求,小販中心及食閣的顧客必定能吃得健康,吃得心滿意足;而且在享用美食的當兒,也能感受到用餐空間的和諧與溫馨氛圍。
所謂「民以食為天」,如何讓食客吃得健康,是小販的首要考量。在烹飪過程中,應減少鹽、油、糖、味精、染色素等調味料,應儘量提供新鮮且有營養的食材。小販應熟識均衡飲食中的「健康飲食金字塔」原則,讓顧客多攝取一些人體需要的養分。
就以我家附近的雞飯攤為例,攤主會附送一些蔬菜,如海南雜菜、豆芽或娘惹「阿雜」等,每天菜式不同。另一個燒雞攤則附送雞湯,湯里的配料日日新,有熬煮的黃豆、黑豆、鸚嘴豆、老冬瓜、包菜等,湯頭還有淡淡的藥材香。他們附送的食材成本不高,卻讓顧客吃得有營養和口感多樣化。
其次,小販美食價廉物美、經濟實惠,這是一塊金字招牌,讓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吃得起。最近坊間有傳聞,說有些剛入行的年輕小販,因學歷較高而把物價抬高。我相信這只是單一的例子,因為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隨意調高物價而物非所值,只會嚇走顧客,生意也無法長久。
另外,港台等外國有名氣的美食,若要進軍本地食閣,應考慮到消費對象,以及食閣服務的宗旨。過高的價格只會讓食客裹足不前,不被一般消費者所接受。
第三,優雅社會的素質,是小販文化里不可或缺的成分。小販處理食物時應注意衛生,待人接物應講究禮儀,不可與人爭吵或毆鬥。他們也可以適當地問候顧客或說聲謝謝。對於年長者或需要幫助的人,攤主可以伸出援手,替他們捧食物,讓他們感受到溫情。
第四,加強攤位的系統管理,包括井然有序地付款及領取食物。日前,我在某食閣用餐,發現牛肉粉攤位前有人發生爭執。原來付款和領取食物不在一起,有人指責攤主沒有放置指示牌,讓他們排錯了隊伍,浪費寶貴的時間。實施系統的攤位管理,將避免不愉快事件的發生。
第五,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應該搭乘科技快車,享受便利而快捷的用餐方式。
今日,還可以看到不少小販攤位前排著長長的人龍。這樣的等待既浪費消費者的時間,又妨礙其他人行走;年長者或腳力不好的人只好打消品嘗美食的念頭。
小販攤位前應安裝電子顯示屏,顧客可以坐著等候,輪到自己的號碼時才過去領取食物。另一種是電子傳呼器,可以通知顧客食物已經準備好。
儘管有些小販經營歷史悠久,但經營手法還是無法與現代科技接軌。這一方面還需要有關部門的援助,例如讓小販熟識電子付款方式,減少現金交易的麻煩;使用電子顯示屏,縮短食客排隊等候食物的時間。
小販中心和食閣是大眾化的飲食場所,是我國文化的一環。唯有不斷地提升,讓小販文化更富有魅力,才能緊扣國人的情感和味蕾。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