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雖是面積很小的城市國家,經濟是一種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中、美、日、歐和周邊市場,但卻是亞太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創新中心之一。新加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長期以來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吸納集聚。

新加坡夜景
面向全球廣納人才

實施「卓越研究和技術企業園區」計劃。該計劃通過設立跨國跨學科研究中心和項目,吸引1000名左右來自世界一流大學和相關機構的科研人員開展協同研究,加強全球科學家和工程師之間的交流合作。
鼓勵本國大學開展國際合作。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開展了一項多學科全球聯盟的研究戰略,在矽谷、斯德哥爾摩、班加羅爾、上海等重點創新集聚地區設立海外學院,目前已實施400多項科研項目,其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加強了對全球科技人才網絡的連結。
注重人才引進力度

基本月薪不得低於7000新加坡元(約3.6萬人民幣);申請P2准證的,基本月薪必須介於3500-7000新加坡元(約1.8-3.6萬人民幣)之間,且擁有新加坡認可的大學文憑。
此外,實施「跨國公司和地區總部」計劃,通過特別稅收優惠、支持外國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等舉措,吸引和鼓勵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地區總部,目前已有約三分之一「財富500強」公司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區域性總部機構,從而吸引了大量全球高層次人才到新加坡工作生活。
優化的政策體系
新加坡高度重視環境和氛圍營造,以此為各類創新創業創造人才提供施展空間和有力支持。
推出促進創新的系列政策。為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新加坡先後推出《創新發展計劃》《企業研究獎勵計劃》《新技術資助計劃》等系列政策。例如,《創新發展計劃》主要資助從事產品、流程或應用程式創新的商業實體,特別是創新企業引進人才可在人力項目中列支;《新技術資助計劃》用於支持在新技術應用、產業研發中的人力資源發展。
推進創新創業融資平台建設。新加坡積極發展種子資金、風險投資等多種資本市場要素,同時提出固定利率貸款、貿易信貸保險、中小企業扶助貸款計劃等多種方案,成立中小企業資信局,為處在不同階段的創新創業主體提供通暢、靈活的融資渠道。
運用財稅槓桿調節。一方面,鼓勵高技術企業發展。新加坡政府調低了個人所得稅、海外收入所得稅、專利使用費等多項稅費,減免了高新技術產品製造、高科技風險投資等領域企業的稅收。另一方面,激勵創業投資基金公司、創業投資人發展。新加坡出台了《風險投資產業激勵計劃》,提出一系列獎勵。例如,因投資科技項目而產生的損失,可在投資者其他稅收項目中抵扣;風險投資出售股票的資本所得、國外投資股利、國外可轉債利息收入可免稅等。
重視人才服務配套布局
除了給力的政策體系,新加坡也注重對集聚人才的工作鏈進行多要素、全方位的配套布局,切實提高服務保障「三創」人才的能級。

集中商業、公共部門、私人企業、金融及其他服務機構、企業總部、商業酒店和服務公寓在內的功能齊全的綜合性社區;又如,「中央交流點」平台(啟匯城)是信息科技和新媒體領域進行海外聯合研究與開展商業活動的首選地點。
信息布局。通過設立「聯繫新加坡」門戶網站,在海外設立辦事機構,聚焦學生、專業人士、投資者和企業主,為有意在新加坡生活工作的全球人才提供有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