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七旬婦10年前患上血癌並兩次復發,一度想放棄化療,絕望之際加入一項臨床研究,通過人工智慧找到對體內癌細胞「對症下藥」的治療方案,而重獲新生。
退休行政人員鄭惜梅(73歲)的脖子後面一直有一個腫塊,可因不痛不癢,也就沒放在心上。她昨早受訪時說:「直到2012年5月,醫生為腫塊做活檢,才驚覺是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種血癌,也是新加坡第五大最常見的癌症。鄭惜梅的醫生告訴她,她的惡性腫瘤來勢洶洶,需開始治療,刻不容緩。所幸她對藥物的反應良好,暫時控制住了病情。
不料2019年初首次復發被暫時控制後,鄭惜梅在同年9月經歷癌症的二度復發。
「化療藥物的副作用險些要了我的命,無法呼吸並昏眩,我當時一度乞求醫生,讓我放棄治療。」
幸運的是,鄭惜梅的主治醫生、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中心腫瘤血液科顧問醫生阿南德推薦她加入一項新加坡臨床研究,這項研究針對血癌復發、且對傳統化療的反應已經微乎其微的病患。
上述研究利用新加坡專家開發的人工智慧平台「二次表型優化平台」,為每個血癌病患找到量身定製、由多種藥物組合的治療方案。「二次表型優化平台」主要開發者是新加坡國大楊潞齡醫學院藥理學系鄒凱華副教授。
傳統治療血癌的化療藥物多且繁雜,即使某幾樣藥物組合可以有效控制病患病情,但只靠人力,無法在無限的組合方式中「眾里尋他千百度」,找到最合適藥物組合。
阿南德教授解釋說,上述平台發現對鄭惜梅最有效的兩種藥物結合,之前只用於乳腺癌病患。
「我們絕不會想到這原來也是治療她的癌症的『靈藥』。如果沒有參加這項研究,鄭惜梅的存活時日要以月來計算。」
阿南德表示,雖然「二次表型優化平台」所建議的治療方案,並非所有方案在新加坡都可行,但是這為傳統化療已經杯水車薪的晚期癌症病患,帶來希望的曙光。
截至11月份,已有160名病患加入「二次表型優化平台」的臨床研究。
「我們希望在下來的一年能啟動新加坡臨床試驗,屆時所有符合條件的病患都能在最優的藥物組合下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