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局更新了新加坡物種保護紅色名錄,記載在我國發現的超過7300 物種的詳細資料。這是迄今針對我國物種的最全面記錄,所記載的物種比第二版多出一倍以上。

這些被列入名錄的物種包括小亞洲假吸血蝙蝠(Lesser Asian False-Vampire Bat)、東方斑犀鳥(Oriental Pied Hornbill)。(圖:Robert Teo、Francis Yap/NParks Flora & Fauna Web)
首次被納入名錄的七個類群,包括水生昆蟲(淡水)、刺蝽、刺胞動物門(非石珊瑚)、多孔動物門(淡水和海洋)、海洋昆蟲(半翅目)、真菌和藻類。
針對保護狀態獲得改善的物種,也有幾種可以在烏敏島找到。這些被列入名錄的物種包括小亞洲假吸血蝙蝠(Lesser Asian False-Vampire Bat)、東方斑犀鳥(Oriental Pied Hornbill)和普通瑪瑙(Common Onyx)。
瀕危物種棲息烏敏島
烏敏島也是許多新列入物種的棲息地,其中包括一些屬於極度瀕危物種,包括大鼷鹿 (Greater Mouse-deer)、斑雕鴞 (Barred Eagle Owl )、馬來草蛉 (Malay Lacewing) 和榕樹 (Ficus stricta)。公園局將研究增強這些物種的恢復能力,以保護烏敏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大鼷鹿 (圖:Nick Baker)

榕樹 (圖:Ang Wee Foong/NParks Flora & Fauna Web)
公園局、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和新加坡自然協會(Nature Society Singapore)攜手進行了物種的評估工作。
更新後的新加坡物種保護紅色名錄(Singapore Red List)將編入第三版新加坡物種保護紅皮書(Singapore Red Data Book),提供每種植物和動物的科學名稱,以及通用名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狀態、國家保護狀態和描述等信息,供本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狀態的權威參考,並將用於指導烏敏島和其他地區的棲息地和物種恢復工作的規劃。
當局昨天(24日)也推出了烏敏島教育研討會計劃(Ubin Connects: A Learning Symposium),將烏敏島村民、教育工作者、學校和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為學生提供更多在大自然中進行跨學科和體驗式學習的機會,共有40名參與者出席了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