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兒童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接觸到有害內容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根據谷歌上個月公布的《亞太區兒童和家庭網絡安全調查報告》,八成的新加坡兒童每天花一到六小時在網上學習和娛樂。
過去一年裡,每兩名兒童就有一人在網上接觸到不良內容:
55.4%是虛假信息,50.7%是詐騙廣告和垃圾郵件,48.7%是暴力內容。
隨著社媒平台越來越多,來自全世界的網絡內容良莠不齊,網絡安全問題也變得比以往更複雜。
在網絡空間保護好兒童和青少年,應該是誰的責任?

圖書館也安裝遊戲機,讓兒童透過有趣的互動方式學習網絡安全知識。(聯合早報)
國際智庫DQ Institute上周發表的《2023兒童網絡安全指數》報告,在多項指標給予新加坡A級,包括兒童安全使用科技、家庭支援、學校數碼教育和科技基礎設施。
但在兩方面仍有待改善:
資訊通信科技公司對兒童網絡安全的責任獲得B級,保護兒童免受網絡危害的政策和法規只獲得C級。
A級指的是在參與調查的100個國家與地區中名列最高的四分位數(quartile),C級則是第三高的四分位數。
參與調查的35萬1376名兒童和青少年,年齡介於8歲至18歲,其中1萬6847人來自新加坡。
來看看在各項指標處於領先的國家與地區:
兒童安全使用科技:英國、澳大利亞
家庭支援:印度、新加坡
學校數碼教育:義大利、台灣
科技基礎設施:韓國、中國大陸
資訊通信科技公司責任:德國、法國
政策和法規:加拿大、法國
本地網絡安全政策缺乏深度和廣度?
整體來看,新加坡的表現還是不俗的,卻僅在「家庭支援」這一環名列前茅,難道是因為父母管得太嚴?
智庫創辦人朴宥顯博士接受《今日報》訪問時,把新加坡在培養兒童健康網絡習慣方面的努力形容為「黃金標準」。
但她認為,新加坡政府應該與谷歌、TikTok和Meta等科技巨頭擴大合作,避免兒童接觸到有害的網絡內容。

科技巨頭們,請多跟政府合作。(ALAMY)
朴宥顯提醒,新加坡目前沒有統一的通報系統,也沒有統一的方式讓政府和人民了解兒童接觸到網絡危害的風險水平。
她建議新加坡借鑑澳大利亞,推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兒童網絡安全法令。
「科技正在飛速發展,新加坡有潛力成為兒童網絡安全領域的領導者,但必須更積極主動地制定相關政策。」
對此,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予以反駁,指智庫採用了新加坡並未參與調查的「走出陰影指數」(Out of the Shadows Index)來評估新加坡的政策和法規,有欠公允。
這項指數考察各國如何應對與防止兒童性剝削和性虐待,但只有60個國家參與調查。
做好「網絡守門人」的工作
通訊及新聞部強調,網絡安全問題一直是新加坡政府的重中之重。
去年底在國會通過的《通訊網絡安全(雜項)法案》,就要求用戶眾多且影響力大的社媒平台(例如臉書、抖音和Instagram),在接獲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的指令後,必須在數小時內禁止新加坡用戶瀏覽相關的不良內容。
這些不良內容包括:
色情、暴力、自殺和自殘、網絡霸凌、恐怖主義、危害公共衛生、鼓吹惡習和犯罪行為。

大人和小孩都要提防網上的魔爪。(海峽時報)
目前,多數社媒平台已限定年滿13歲者才能開設帳號,用戶註冊時也得申報出生日期,以便管理他們所能接觸的內容。
為應對用戶虛報年齡的情況,一些社媒平台也採用人工智慧和臉部識別技術,偵查並刪除未達指定年齡的用戶。
若發現疑似不足歲的用戶,其他用戶也可向平台舉報,平台在必要時會暫時禁止用戶登錄。
網絡風險也是一種「大流行病」
從全球趨勢來看,
67%的兒童和青少年在過去一年內,曾遭遇至少一種網絡危害,例如網絡霸凌、電子遊戲玩上癮和網絡性侵害。
雖然新加坡兒童平均不到八歲就擁有手機,但相比之下,本地受害兒童不到六成,低於全球平均。
朴宥顯指出,這個全球比率過去七年來一直居高不下,已形成一種網絡風險「大流行」的長期現象,短期目標是把比率降至50%。
「隨著人工智慧和元宇宙的迅速普及,數碼科技正劇烈地改變兒童的生活,但關於網絡危害的討論卻少之又少。我們必須儘快採取行動,如同應對氣候危機那樣。」

你在網上的一舉一動都有人在盯著。(聯合早報)
網絡空間不分地域和年齡,為保護兒童和青少年而採取一刀切的規定,反而可能波及成年人所享受的網絡自由。
要預防不良內容的潛在風險,也應根據各國的社會民情採取監管措施。沒有一個政策或法規,是所有國家都通用的。
正如兒童在現實世界中要學習如何鎖門和防竊,他們在數碼世界中也必須培養出保護自己不被侵害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