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後,就要被定義嗎?
「開學一個多月後,兒童精神科爆滿。」
中國出現各種特殊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問題出在哪?
是高壓的內卷環境;是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是孩子和家長脆弱的心理防線;還是枯燥乏味的學生生活。
該如何幫助特需兒童,讓他們接受正規的教育,享受正常的教育環境?
如果他們願意離開他所處的環境,或許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去到一個更能包容他們,更寬鬆的環境成長。而不是讓他們被定義,定義為有問題,可以被放棄的孩子!
亞洲最熱門的留學國家,包括低齡留學,當屬新加坡。

在一部分家長的認知中,新加坡教育跟國內的內卷不相上下。但就新加坡一整個教育體系來說,孩子們沒有生活在高強度且單一的學習環境下。而且對待特需學生,從政府,到學校,都會儘可能給他們提供更寬鬆的學習氛圍。
多姿多彩的學習環境
新加坡小學雖然會對學生進行分流,但是新加坡學生的童年並不是在題海和刷題中度過的。
新加坡小學一二年級就沒有考試。從2019年開始,對於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新加坡教育部指導學校使用定性描述來報告學生在校學習情況,老師只會記錄孩子的表現。學生在班級中的排名等學業指標就不再顯示。

新加坡學校並不提倡家長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學術成績上。
新加坡政府學校和國際學校都為學生設置了豐富的CCA活動。以史丹福美國國際學校為例,其CCA品類高達350餘種,有最為基礎的體育類項目,還有藝術性課程,像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等等。除了表演藝術類課程之外,還有制服團體、俱樂部和社團活動。
新加坡中小學的體育課從來不會被其他老師隨便占課。活動項目包括籃球、足球、跳高、跳遠、板球、橄欖球等。有些教學設施較好的學校還有專門的室內體育館,學生可根據興趣選修業餘體育課,如柔道、攀岩等。

更加寬鬆,包容的學習環境
新加坡政府,包括學校,對於有著心理問題的學生,或者是一些先天性,像多動症的這些學生,都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包容和一些優惠政策。
對於特需學生,新加坡教育局會專門派老師進行一對一服務,時刻關注孩子在學校有沒有受到霸凌,或者有沒有遇到不公正的待遇。
同時,學校也會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老師也會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幫助學生緩解不適。比如上課時,如果感到自己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了,老師允許他們隨時出去洗把臉或上個廁所。考試時,老師也會允許他們比正常的交卷時間晚一些。
另外,如果孩子是色盲或者色弱,參加新加坡政府專門組織的體檢後,體檢中心就會出具證明文件。拿著文件的學生在考試中如果碰到識圖或者顏色識別的考題,可以跳過。
新加坡政府和學校就是讓他們可以隨時處在一種很舒適的學習環境里,在自己的舒適圈裡發揮特長,避開短處。
畢竟不少特需孩子的智商都非常高。媽媽群里曾經有個孩子是阿斯伯格,當時通過DSA進入了新加坡國大附屬數理中學。

給特需孩子更多的包容,他們最終也能給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滿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