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民近影
前塵往事
百多年前,一個細雨濛濛的日子,廣東潮州市潮安縣楓溪鎮人家前村,二十齣頭的黃順章正在跟家人道別,他即將前往汕頭乘船下南洋謀生。他的妻子蔡氏端蘭懷抱未滿周歲的女兒,靜靜地站在屋檐下,悄悄地抹著眼淚。
「別難過,我們很快就會重聚的。」
幾年之後,順章的妻子攜同已經六歲的女兒來到新加坡。目不識丁的夫妻倆只能靠做苦力維持生計,待長子出世之後,他們攜子女來到馬來亞(今馬來西亞)吉打州雙溪文池鎮,投奔在那裡經營陶瓷廠的堂兄。
不久,他們的次子俊發出生,由於堂兄膝下無子,他們便把俊發過繼給了他。
1941年8月20日,他們的第三個兒子盛發降生,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又有兩個男丁相繼來到吉打黃家。雖然順章夫妻終日勞碌,孩子們小小年紀也都有了擔當,但一家人的溫飽問題還是無法解決,孩子們的教育就更談不上了。直到11歲那年,盛發才背起書包,踏進了學校的大門(此時的父親已罹患肺癆過世)。誰也未曾料想到的是,這個超齡生後來不但憑著自己優異的成績跳了兩級,且進入了高等學府,成了一名文學博士。此外,他自高中時即開始了詩歌創作,多年後出版了多部詩集及譯作,而過繼給堂伯的俊發(筆名雨川)後來也寫了四部中篇小說及三部短篇小說集。雖然俊發自小過繼給了堂伯,但同胞姐弟中就數他跟盛發關係最為親近。可惜的是,俊發在67歲那年因病早逝,盛發含淚賦詩一首《悼念二哥雨川》,後來收錄於他的詩集《心聲》里。
中小學教育
盛發沒有進過幼兒園,也未曾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幼兒教育,記憶中的他曾在爸爸做工的陶瓷廠近旁的沙地上用樹枝寫過字。
「不記得寫的什麼,照貓畫虎罷了。」
但甫一進入港口村附近的啟明學校,他即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學業成績年年考獲全班第一。小學五年級那年,他轉去位於玻璃市首府加央的群益學校,照樣名列全班第一。
由於成績突出,加上年紀偏大,校長准許他早一年畢業。
1957年,16歲的盛發進入檳城的中華中學。中一那年,他的學業成績依然名列全班第一。中二時,他憑藉優異的學業成績轉入在北馬數一數二的韓江中學,還是穩拿全班第一。
進入中學後,他終於有機會接觸到一些課外讀物,尤其是華文文學作品。除了中國五四新文學作家的作品,他也愛上了前蘇聯作家的作品。高爾基的代表作《母親》及其三部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他愛不釋手,讀了一遍又一遍。這些名著提高了他的文學素養,也激勵了他追求夢想的決心。
初中三年級他僅上了一個學期(總共三個學期),即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他邊在一家小店打工賺錢,邊堅持自學。後來,他以私人考生的身份參加了當年(1959年)的初中三會考,並順利獲取畢業文憑。
1960年1月1日那天,懷揣夢想的盛發南下新加坡投靠在那裡謀生的大哥,並憑自己的會考成績被分配至立化中學讀高中。
高一那年,他的學業成績照樣名列全班第一,也就在那一年,他開始了詩歌創作,並以慧荻為筆名投稿《南洋商報》及《星洲日報》文藝版。
高二那年(1961年),他通過了教育部的高中會考,後來又通過了南洋大學的入學考試。臨近高中畢業之際,他創作了一首《詩與生活》,發表於立化中學當年的畢業特刊,後來收錄於他的詩集《心聲》里。1962年,他踏入南洋大學的校門,成為該校中文系的一名學子。
從南洋大學到巴黎大學
進入南洋大學是他夢寐以求的事,但昂貴的學費又使他愁腸百結,怎麼辦呢?
除了申請成為工讀生,課餘在學校圖書館工作之外,盛發還兼職教補習(小學數學、英文、華語)。但即使這樣,他在大三那年還是不得不停學一年,待賺足學費之後才再次返校繼續學業。
大學期間,他成為學校中文學會的會員,除了投稿報刊,他也持續在校刊發表詩作。自這一時期開始,適民成為他的固定筆名。
對於學習語言,適民有著超乎常人的天分。除了必修的華文和英文,他在大二、大三時選修了馬來文,大三、大四時選修了法文。
他的馬來文和法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也曾嘗試過法文詩歌創作,他的詩歌深受法文老師的喜愛和讚賞,而他的命運也因此得以改變,此乃後話。
兼顧學業及打工賺取學費的同時,適民在大一那年經大嫂介紹,跟品貌雙全的車衣女工陳楚鸞一見鍾情。大四那年,倆人喜結連理。多年之後,當他成為兩份華文期刊的主編時,楚鸞成了他最為得力的助手。

▲適民與妻子陳楚鸞結婚照
1966年,適民大學畢業,但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他一直無法覓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1969年的某一天,他突然想起了曾經學過的法文,於是進入法國文化協會開辦的法文班打算再度進修,沒想到在那裡竟然跟大學時教過自己的法文老師不期而遇。
「這些年你都去了哪裡?我一直在找你。」老師一見到他,興奮得滿臉通紅。
當他得知已為人父的適民以教補習養活一家大小時,問他要不要去巴黎大學繼續深造。
「要,當然要。為什麼不呢?」適民緊緊地握住了老師的手。
老師於是介紹他去法國駐新加坡大使館,並推薦他申請法國政府高等教育獎學金。
遞交申請的第二天,適民就接到有關工作人員的電話,通知他成功申請到去巴黎大學攻讀中國文學碩士和博士的全額獎學金。
那年秋天,適民只身前往巴黎大學報到。年終假期過後,妻子兒女也一同來到了巴黎,子女入托後,妻子也報讀了一個為期三年的語言課程。
1970年年底,適民拿到了自己的碩士學位。
1973年,正要著手準備博士論文的他得知聯合國在海外招聘翻譯員的消息,精通中、英、法、馬來文四種語言的他前往參加考試並成功被錄取。
1974年,適民赴紐約聯合國總部秘書處就職,在那裡,他跟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合國全權大使的黃華成為了莫逆之交,並通過對方對中國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後來黃華奉召回國升任外交部長,適民也辭去聯合國秘書處的工作前往北京講學。
在聯合國秘書處任職期間,適民還利用聯合國總部工作人員每年可免費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旅行一次的機會,首選了中國之行。他先訪北京,遊覽了那裡的名勝古蹟,登上了八達嶺長城;後回到潮州祖籍人家前村拜見宗親、祭拜祖先。這次中國之行更加深了他視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的決心。
1977年,適民回返巴黎大學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並順利通過論文答辯,取得了博士學位。之後他被調往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工作了一年。
無論在巴黎、紐約還是中國、日內瓦,但凡所聞所見所思所念,他都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創辦《熱帶文藝》及《海峽詩刊》
任職聯合國總部待遇優渥,且處處受人尊敬,但適民志不在此。1979年,他辭去聯合國秘書處的工作,決心為弘揚中華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二年,他應邀前往北京外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學,他邊教書邊博覽群書,同時不忘詩歌創作。
回到新加坡後,他先在位於原南大的華語研究中心擔任兼職講師兩年,之後還去新山的南方學院和檳城的韓江學院講學。
這一時期,適民跟幾位志同道合的文友包括黎聲、流軍、長謠、韓弓、楊涌、冬琴、史英、業香(其中黎聲、楊涌、史英已往生)等九人形成了一個文學小圈子。他們常常利用周末時間不定期雅聚於黎聲做事的茶陽會館,大家談文論道的同時,慨嘆本地華文文學作品發表園地太有限,於是提出了創辦一個新文學園地的設想,《熱帶文藝》季刊應運而生。同年,適民註冊了熱帶出版社及國際翻譯出版社,並擔任社長兼總編輯。

▲2005年左右,適民夫妻在熱帶出版社及國際翻譯出版社
1985年3月,《熱帶文藝》(季刊)創刊號問世,同年6月、9月,第二期、第三期相繼出版。但就在第三期出版之後,由於理念產生分歧,八位發起人相繼離開。此後的十多年裡,適民在妻子楚鸞(負責打字、排版)的支持下開始了長達16年的孤軍奮戰。2001年7月,《熱帶文藝》第26期出版,此時的適民已步入花甲之年,精力不濟加上經費不足等等因素,《熱帶文藝》步入歷史。
與此同時,適民還於1986年10月創辦了《海峽詩刊》,為本區域詩歌創作者提供了一個發表園地,該詩刊也在堅持了15年之後,於2001年12月被迫停刊,總計出版23期。
除了《熱帶文藝》及《海峽詩刊》,熱帶出版社還為適民自己以及黃今英、方然、谷衣、崇漢、淳于汾等本地幾十位作家出版了一系列文學作品。
詩話人生
詩歌創作可謂適民幾乎唯一對這個世界的表達。詩既是他的眼前,也是他的遠方;是他的現在,也是他的過往。他腳下的每一段路上都綴滿了詩歌,他的一首首詩作首尾相連構成了一幅幅時代的畫卷。

▲適民創作或翻譯的部分作品

▲索列斯庫詩選
(適民譯)

▲屈原賦三譯·離騷
(黃盛發譯)

▲《贊雪中炭》適民

▲《銀河可以飛渡》適民

▲《心聲》適民

▲《適民詩選》適民

▲《青山永不老》適民

▲《新綠》適民
1980年,他的首部詩集《贊雪中炭》出版。
1984年,他的第二部詩集《青山永不老》出版。
1990年,他的第三部詩集《新綠》問世。1996年,他的譯作《索列斯庫詩選》《承接雙譯》相繼出版。1998年,他出版了又一部詩集《銀河可飛渡》。1999年,他從已出版的四本詩集中摘取精要,輯為《適民詩選》,並於次年出版。2002年,他的譯作《投身傾聽你的歌》出版。2005年,他的詩文集《天地篇》出版。同年,他把自己寫於1972至2005年間的80首詩作翻譯成英文和馬來文,是為《飛躍雙譯》。2006年,他的又一部譯著《屈原賦三譯·離騷》出版。這部譯著是把屈原的《離騷》譯成英、法及馬來文三種語言。
2011年,他的詩集《心聲》出版。該部詩集收錄了他在2005年之前出版的六部詩集的未收之作及2005至2011年間的新作共計87題逾130首詩作。
2007年,他參加了在印度真奈舉辦的第27屆世界詩人大會,他用中、英、法三種語言朗誦了自己的詩作《詩凈化人生》《紀念聖雄甘地》及《卑賤者最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