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許多華族的傳統工藝在新加坡逐漸流失。為了拯救這些「將死」的工藝,新加坡眼網友林少彬給我們講述了是如何修復粵海清廟的。快來看看吧!
新加坡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幾百年來彙集了來自各地的民族和他們所帶來的文化與藝術,使我國成為一處融匯多元文化,各族人民和諧共處的現代化大都會。長年以來,我國政府和民間團體不斷出錢出力,保存保護在美輪美奐的高樓狹谷之下的廟宇教堂。然而,在高速經濟發展的巨輪之下,在數值指標掛帥的壓力之下,尤其是中國古早的民間工藝,如潮汕的嵌瓷,惠安的石雕,彩塑等等,首當其衝,逐漸在獅島上「遺失」,致使每逢修復古廟宇的工程進行招標時,都難免要跑到遙遠的「發源地」聘請名工名匠回來,少則幾個月,長則一兩年,在赤道上空的大太陽之下,渾身汗水地替我們「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
身居第一世界的新加坡,在修復古建築上,已經發展起來一套工程記錄管理制度,比如前期的(古蹟)狀態調查,從最簡單的攝影攝像到無人機的三維測量與成像,開工後工地的定期進度報告用的照片,針對某個細節的進展照片(修復施工前後之變化),修復完成照片等。 由於業者的要求是「辨認」,所以只要能看得出什麼東西「修」了,什麼東西「還沒修」,就「滿足」了!
可是,新加坡的古蹟修復和亞洲兩大文明古國中國和日本的「內涵」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和日本要保留的「文化遺產」的傳人,還生活在他們國內,數量雖然減少了,但是還能「國內聘請」,古蹟修復完成後就回去他們的家鄉,通常也就是他們那套工藝的發源地。而我們則不同,工藝大師是「來客」,帶來的是我們已經失傳的文化遺產,肉眼看不到的東西。這群師傅過來一年或半載。在他們做客獅城期間,我們是有機會看到他們「如何創作」工藝品的!問題就出在新加坡人的身上,我們究竟是只想「買」,還是也想「看」,甚至想「學」呢?
筆者有幸,得到時任粵海清廟修復工程顧問楊茳善助理教授及義安公司和其修復委員會秘書陳秀英的同意,讓我為這宗修復工程拍攝了其中主要工藝的製作過程,記錄下了不少罕見的「匠心精神」。
據說,粵海清廟在英國人來新之前就已經存在。1994年經過大修後被列為國家古蹟,2011年9月再動土落架大修,於2014年3月底重新開幕。同年榮獲聯合國亞太文化資產保存優異獎,及新加坡市區重建局頒發舊建築修復工程獎。
限於編幅,這裡只簡介粵海清廟最有特色的潮州嵌瓷(及灰塑彩繪),泥塑。首先介紹粵海清廟的布局,她是一座「雙殿廟宇」,我們如果站在前門入口處往裡頭看的話,會看到上帝宮在右手邊,天后宮在左手邊。
潮州嵌瓷
為什麼要介紹粵海清廟的潮州嵌瓷(及灰塑彩繪)呢?原來,粵海清廟屋面上的嵌瓷和亭台樓閣,根據楊教授的田野調研得知,是世上唯一的「屋面作品」。
一般上潮州,閩南,台灣,新馬和印尼的寺廟,潮州嵌瓷是用來裝飾屋脊,垂脊或照壁的藝術表現手法,題材廣泛,以象徵威嚴吉祥的龍鳳,象馬獅虎,花卉水果,搭配以家喻戶曉的歷史傳奇人物如八仙,封神,包公,紅樓等等。
請看圖1,這是粵海清廟天后宮屋面修復完成後的精彩場面。

圖1
屋面有一半變成了「舞台」,最前排是有大有小的人物,中間有5座樓閣,而最後排是屋脊(雙龍戲珠),左右的屋垂也布滿了動物和花果。 這麼精彩的「歡樂園」,是怎樣造出來的呢?
首先,在屋脊上裝上雙龍(上帝宮裝上的是雙龍取珠),然後裝置吉祥的動物。
圖2是嵌瓷師傅在現場把需要的瓷片(圓形)剪出來的情景,這是粵海清廟的要求(不採用機器批量切割瓷片)。圖3許大師在製作一對雉雞,圖4是其完成作品。請記住它們的位置,是在一匹「汗血寶馬」之下。

圖2

圖3

圖4
圖5是屋脊的嵌瓷完成之後,工匠在屋面鋪設「舞台」,這是粵海清廟獨有的工序。圖6是灰塑師傅在「平地起高樓」。兩殿之上一共要搭建22座。

圖5
圖7是彩繪師傅正在設計一棟閣樓。粵海清廟的要求是「以舊修舊」,按照每一棟原有的設計。

圖7
圖8是完成彩繪工序之後的上帝宮正間的五座樓宇。請注意,這時候雙雉已經「被排擠」到後面去了(位置是在左邊一隻汗血寶馬之下)。

圖8
圖9,「演員上場了!」嵌瓷大師小心翼翼地抱著一尊一尊有大有小的「故事人物」,設置在閣樓的前前後後。圖10是上帝宮正間屋面嵌瓷的修復結果。

圖9

圖10 (讀者們,還找得到那匹汗血寶馬和雉雞嗎?)
圖11和圖12是其中兩位「故事人物」的特寫。大家認得出來,他們是來自何方的女將和大花臉嗎?

圖11

圖12
泥塑
接著下來要介紹的是另一門工藝,「泥塑」。
泥塑,在潮州也叫泥丁,因為是「三分塑,七分彩」,因此也叫「彩塑」,天津有「泥人張」,陝西有鳳翔泥塑。粵海清廟請來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的大吳泥塑。
為什麼粵海清廟的泥塑這麼值得一提呢?原來楊教授發現,粵海清廟的「泥塑」不只是泥,還結合了嵌瓷和鐵絲工藝,是個「三合一」的工藝混合體,不曾在其他地方發現過!這就難怪連潮汕的工藝大師們都嘖嘖稱奇了。
圖13是上帝宮龍井大龍壁右側的櫥窗裡頭的一尊女英雄。她的臉部和拳頭是泥塑,身上的衣物是嵌瓷還貼上小玻璃珠子,而她的頭飾是鐵絲(銅絲)還串上了顏色小珠子。

圖13
正因為這麼複雜,在修復每一個「三合一」泥塑時,都需要花上接近三倍的時間和精力。
圖14是修復一個泥塑櫥窗的例子,圖15是中心人物之一的「三合一」女子。彩繪師傅在描繪她衣服上的花紋(扁平的嵌瓷片上)。請注意,這個時候她沒有大的頭飾。

圖14

圖15
圖16是完成後的女主角,這時候戴上了華麗的頭飾(鐵絲工藝)。

圖16
圖17是這個櫥窗修復前後的對比。

圖17
結語
粵海清廟的修復,不單單只讓古蹟煥然一新,它還提供給我們很好的一個案例:只要嚴格遵循專業的修復戰略,一定可以排除萬難,把已經失去的,珍貴的,獨有的新加坡文化遺產保護起來,保存下來,讓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得以欣賞和進一步研究!
最後,而且是最重要的,粵海清廟的修復顧問楊茳善助理教授將於明年2月出版他的心血之著《粵海清廟:建築與歷史的對話》(由國家文物局部分資助,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出版),他除了會在書中詳細介紹運用在粵海清廟修復工程中的九大工藝種類(瓦作,木作,圬作,磚作,石作,灰塑彩繪,泥塑,嵌瓷和漆飾),還會分享他的修復戰略和個中故事呢!敬請有興趣的讀者們多多留意咯!
(稿件內容及作者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本媒體立場,文責自負)
本文刊載於《怡和世紀》2019年10月第41期。作者為《怡和世紀》編委林少彬。

《怡和世紀》是新加坡百年歷史的華人俱樂部怡和軒所出版發行的綜合雜誌,含時事觀點、金融財經、人文史地,也設有藝文欄目,是本地文化圈的心血之作。
《怡和世紀》已辦刊十年,現推出珍藏版合集(12期到44期)共33本,僅售10套,每套售價260新幣。也歡迎訂閱新刊,每年3期,單本訂閱價格10新幣,全年訂閱(3期)24新幣。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聯繫《怡和世紀》發行部門,亦歡迎海外訂閱。
詳情請電郵垂詢:[email protected]
網站:www.eehoehean.org
官網:www.yiheshij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