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民情聯繫組(REACH)今年8月就新加坡公眾對外籍人士的看法進行了電話問卷和網絡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新加坡人對在本地的外國人持中立或正面看法,不過失業的受訪者對外國人容易產生負面觀感。
民情聯繫組昨天(10月10日)發文告透露,分別有2100人和1050人參與調查,都是15歲及以上的本地居民。近半數受訪者對外國人持中立態度,持負面觀感的只占14%,其餘35%則持正面看法。

所有受訪者也被要求列舉出有關外國人最令他們困擾的三件事。近半數受訪者表示,沒有覺得有在意的事情,但有23%反映有關就業的擔憂,另有16%表示看不慣外國人的言行舉止,如衛生習慣、大聲說話等。
民情聯繫組主席陳傑豪說:「在目前的艱難時期,國人對就業保障和事業發展機會感到焦慮是可以理解的,而政府會繼續致力於幫助國人保住飯碗或尋找新工作。」
陳傑豪也是總理公署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

受訪的本地分析人士認為,新加坡原本是個小漁村,自開埠後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自由港,並且不斷吸納外來移民,因此天生就開放包容的個性,這樣的社會觀念也已經傳承了多個世代。這是新國執政者常提醒國人的論調。
凡到過新加坡的外國人都能感受到,面對外來者,新加坡人表現得體大方。不僅遊客在這裡會受到尊重,來新加坡工作的外勞或外來人才也能感受到這裡的友善和包容。所以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新加坡會在近年來出現莫名的排外情緒,甚至在網上出現激烈的排外言論。

這份最新調查的結果說明,新加坡人總體來說並不排外。大部分人對外來者持中立態度,持正面態度的(35%),比持負面情緒的比率,多出一倍還要多。
分析人士指,正如調查結果顯示,失業或面對就業壓力者,更容易出現排外情緒。他們會傾向於認為,外來者的「湧入」加劇了職場競爭。而事實上,這批人士自身在職場的競爭力不強,因此面對的心理壓力會更大一些。
分析人士也指出,顯然不能拿新加坡的排外情況與西方國家相提並論,新加坡人沒有那麼嚴重的排外情緒。但如果拿自己跟自己比,說近年來社會的排外情緒比十年前更嚴重,應該是不為過的。

分析人士表示,或許同樣的調查需要多做幾年,這樣才能看清一個趨勢,才能說本地的排外情緒到底是在增加、還是在極少。如果以前是從沒有或很少,現在增加到了14%,那增幅其實是相當可觀的。
分析人士還指出,除了「搶工作」是本地人「排外」的最大原因之外,也應該關注排外情緒與政黨政治和種族問題的關聯度。在一些西方國家,你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民粹主義抬頭與排外情緒高漲的相互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