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以華人為主小國新加坡,一直以來以富裕發達而聞名,也成為國人移民的理想之地。近年來,通過媒體資料看到,很多富人以及娛樂圈的名人都移民新加坡。

新加坡國家雖然小,但卻是一個富有而發達的國家,新加坡還善於「以小搏大」,在世界上還有話語權,也是成為西方國家中的一員。去過新加坡旅遊的人或許能感受到這個國家尤如人間天堂,不過這個「人間天堂」現在卻要面臨著第二輪疫情的「洗禮」,有些喜歡或者移民新加坡的人可能要緊張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據外媒資料顯示,新加坡迎來的疫情增長期。據4月23日世界各國疫情來看,新加坡確診數字是已達11178人。僅過了半個月就過萬,這對於彈丸小國來說壓力很大。
如果新加坡疫情與歐洲比還是少,但新加坡可是彈丸小國,面積很小,人口密度很大,如果感染人不進行控制,就會傳染更多的人。
曾是西方典範
當我國抗擊疫情時,亞洲其他國家也有人感染,有的國家迅速對我國進行封控。當時新加坡就出現了感染人數,但確診人數不多,而且增長緩慢。於是新加坡就成為西方人眼中典範。

因為新加坡這個國家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城市,因此無法進行封城,但當我國封城時,西方就以人權和自由為名抹黑我國,而表揚新加坡不封城,而且防控的很好,疫情還基本得到了控制。
其實西方人這種以意識形態的眼光對比中西方的防控,簡直就是喪失人性。我國實施封城才是為確保人民的生命。而西方不封城不進行嚴格隔離,這種所謂的自由,實際上就是謀害生命。現在有些西方人已經轉變這種看法了,認為我國才是真正確保民眾的生命。
以上囉嗦了兩句,主要說新加坡之所以當時確診人數當時很少,新加坡那時還沒有封城,但新加坡加大了防控力度,確保了一些人治癒率。最主要的還是當時西方國家感染的人較少,來往新加坡的也少,因此新加坡感染率低也屬正常。

如今變數很大
但現在卻不正常了。當歐洲和美國等地區暴發疫情後,新加坡的苦日子就來了。有些生活在歐洲和美國的新加坡人就往回跑,但新加坡總不能不收留,這些人就把疫情帶入國內。還有些新加坡人到歐美國家旅行的,還有些外籍勞工者。據網絡新聞看到,新加坡一工人宿舍內發生外籍工人被感染的事情。
目前新加坡並沒有封城,現在新加坡還要面對無症狀感染者。第一波疫情時,新加坡對無症狀的感染者還沒有進行管控,直到近段時間才把無症狀者列入傳染人群。據說這些傳染率更高。

在第一波次疫情防控中,新加坡政府主張老百姓不用戴口罩,主要為了留給醫療人員用。但這種措施實際上造成了一些人被傳染。當第二波疫情來後,新加坡政府分發了可以循環戴用的口罩,因為疫情數字增加,而且人員流動性大,不得不採取戴口罩的措施。
雖然新加坡不封城有自己的難處,但如果不封城,對民眾活動放任自流,對於國外來的無症狀感染者不注意,那必將進行大規模的傳染。

封城雖然對經濟有影響,但卻是有效的做法。不過新加坡並沒有這樣做,如果只戴口罩,不採取更為嚴厲的措施,新加坡感染人數還將增加。因為美國現在確診人數已經增至84萬多,主要還是美國最初沒在乎,在我國疫情防控時,竟做些抹黑我國的事,錯過了最佳的疫情防控期,致使疫情不斷蔓延,再加上2019年的存量,數量還將增加。
歐洲國家也是如此,新加坡應該看到歐美國家的疫情數字不斷增加的現狀。現在新加坡已經迎來第二波疫情,而且變數很大。就如網上有文章說,美國的5種類型的病毒都占全了,新加坡到底有幾種?目前無人知道。但唯有更為嚴格的防控隔離,才能阻擋住第二波疫情的到來。

西方也無語
對於新加坡第二波疫情出現疫情數字增加的問題,那些曾經夸新加坡的西方國家媒體也無語了。雖然無語,他們也不會死心,有些頑固的西方媒體,依然抱著意識形態思維看待疫情,全然不顧民眾的生死。
比如在戴口罩問題上居然還帶有意識形態,最讓人不理解,戴與不戴是你生命安全的事,還和意識形態掛鉤。西方人認為只有病人戴口罩,健康人不戴。後來美國人和義大利人終於認識到口罩的重要性。有的國家卻沒有意識到,比如丹麥,在面對如此嚴重的疫情,丹麥還挑選6000名志願者,3000名戴口罩,3000名不戴口罩,想搞個對比試驗,以此讓民眾戴口罩。恐怕3000個丹麥人要成「小白鼠」了。
在我國全力抗疫期間,世衛組織多次提醒各國要借鑑我國防疫經驗,利用好防疫的「窗口期」,但西方國家不聽,認為不應該學習我國封城的經驗,而世衛組織認為,恰恰我國經驗是最管用最有效的措施。難怪有大V說,即使我國那些治理疫情弱的官員,到西方國家搞防疫都會成專家甚至部長級領導。

新加坡並沒有當好西方人眼中的「樣板」,因為新加坡太小了,如果疫情人數繼續增加,對新加坡將是沉重打擊。
現在新加坡人也已經廣泛戴口罩了,如果再進一步嚴格限制民眾的活動,或許還能控制住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