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常說「輸在起跑線上」,原來孩子在娘胎里很可能就輸了,並非亂吹。
本地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簡稱SES),會對3至6歲兒童的成績造成很大差異。社會經濟地位是以父母的年收入和教育程度來衡量。
那些父母教育程度較高或收入較高的學前兒童,在語言和計算能力上往往表現得更好。
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的孩子,更可能在自我控制和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或稱即時滿足感)方面做得更好。他們比較能放棄唾手可得的較小獎勵,選擇等待在未來換取更大的獎勵。
而這些更能夠克制延遲享樂的孩童,在語言和計算能力也能獲得更高分。
研究使用國際標準化測試(Woodcock-Johnson Achievement Test)。該測驗已根據新加坡的情況進行了調整,主要分兩個部分測試,字母單詞識別部分評估兒童的語言和口語能力,而應用問題則評估數學和算術能力。
以父母2018年的年收入來看:
在應用問題測試中:
平均得分在第68百分位數的兒童,是來自年收入在15萬元或以上的家庭(收入最高25百分位數)
得分在第59百分位數的兒童,來自年收入在9萬元至15萬元之間的家庭
得分在第47百分位數的兒童,來自年收入在4萬8000元至9元之間的家庭
得分在第43百分位數的孩童,來自收入4萬8000元或更低(家庭收入最低25百分位數)
在字母單詞識別中:
平均得分在第64百分位數的兒童,是來自年收入在15萬元或以上的家庭(收入最高25百分位數)
得分在第55百分位數的兒童,來自年收入在9萬元至15萬元之間的家庭
得分在第45百分位數的兒童,來自年收入在4萬8000元至9元之間的家庭
得分在第40百分位數的孩童,來自家庭收入最低25百分位數(即年收入4萬8000元或更低)
以父母的學歷來看:
在應用問題測試中:
父母教育水平屬於大學或更高,孩子的平均得分在第62百分位數
父母教育水平介於中學與大學之間,孩子的得分在第46百分位數
父母教育水平中學或以下,孩子的得分在第36百分位數
在字母單詞識別中:
父母教育水平屬於大學或更高,孩子的平均得分在第60百分位數
父母教育水平介於中學與大學之間,孩子的得分在第41百分位數
父母教育水平中學或以下,孩子的得分在第34百分位數

家長和孩子在愉快地嬉水。(聯合早報)
領導調查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的教務長講座教授楊李唯君和博士後研究生陳雪嬌(譯音)博士。
楊李唯君告訴《海峽時報》解釋說,
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家長,經濟困難也較少,而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更高,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他們也會為孩子設下更多的界限,比如有關功課或孩子放學後需要做些什麼等規定。
她進一步解釋說,
期望會影響行為。對孩子的教育水平期望越高的家長,平均花在子女身上的時間和金錢也較多,例如一起閱讀、一起去圖書館,以及讓子女參與學習有關的活動和購買教材等。
父母也更有可能去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幫助孩子進行批判性地學習與思考,轉而會提高考試成績。
楊李唯君也指出,
在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之間,教育水平對孩子成績的影響更大。這是因為教育水平能影響更多因素,例如會影響孩子考試分數的價值觀和行為。
研究還發現,孩子越經常克制即時滿足感,考試分數就越高。
楊教授說,這一發現與過去的研究結果一致,即孩子在幼年時有延遲即時滿足的能力,預示著他的學業成績也更好。
早前就有研究發現,年幼時能夠選擇「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小孩,十年後在學校和人際關係方面,都表現得較好,較有抗壓力。
楊教授說,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也更有可能告訴孩子,做出對他們長遠有益的決定很重要,比如努力學習,不要花太多時間看電視。因此,他們的孩子往往有更大的能力克制即時滿足感。
研究還發現,受過更好教育的主要照顧者往往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孩子也會從父母那裡學習自我控制。
不過,現在很多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都是女傭,日後請女傭是不是也要先考核學歷?

白沙—榜鵝區的學前孩童和小學生在「GREENWAVE」活動上,學習哪些材料和物品可以回收。(聯合早報)「輸在起跑線上」仍可以追趕
名為「新加坡幼兒發展追蹤調查」(簡稱「SG LEADS」)的全國範圍研究,由國大家庭與人口研究中心開展,新加坡教育部資助。
研究人員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隨機抽樣篩選出5000名7歲以下的兒童,自2018年就開始追蹤這些家庭,了解哪些因素能促進或阻礙兒童早期的發展,包括家庭資源和關係、父母的育兒態度和教養方式、社會支持、託兒安排和政府政策等。
該研究由11位在七個不同領域的學者領導,特別關注弱勢家庭兒童的需要。研究結果有望能協助父母與政府來幫助新加坡兒童充分發揮潛力。
參加這次測試的3000名3至6歲的兒童,就是SG LEADS的一部分。
領導本次研究的楊李唯君指出,這是新加坡第一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幼兒家庭樣本的兒童早期發展研究。他們把研究結果發表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美國國際雜誌《早期兒童研究季刊》。
政府在10月27日發布了「新加坡攜手前進(Forward Singapore)」運動的報告書。該報告書旨在減少收入不平等,促進社會流動性。
政府的計劃之一,是鼓勵更多低收入家庭在孩子3歲時送他們上學前教育中心,以減低他們在小一階段就落後於同齡孩子的發展風險。
報告說,這些家庭的孩子在三到四歲時的入學率和出勤率往往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楊李唯君認為,他們的研究提供了實證來支持政府的建議。
「我們要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在他們上小學之前就幫助這些家庭。否則,我們將看到一個不利的惡性循環,大大限制了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孩子的社會流動性。」
她也呼籲,收入較低的父母必須更好地學習積極的育兒行為,並在其他方面幫助孩子滿足學習需求。

閱讀根源@杜佛(Reading Roots @ Dover)每周舉辦一次,義工會在一個半小時的活動上通過講故事和手工等活動,幫助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四到九歲的孩童掌握閱讀技巧,培養對閱讀的樂趣。(聯合早報)
關懷機構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組的經理Cherlynn Ang接受《海峽時報》採訪時說,該研究建議幫助父母找到穩定的工作和像樣的工資,以養活孩子,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父母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不會有時間、精力或能力去考慮幫助孩子滿足他的學習需求。
她說,孩子生命的頭三年對學習至關重要,因此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儘早進入學前教育尤為重要。
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組的助理主任Vital Tan也說:
「現在上學前教育已是常態。如果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接受學前教育,他們的不利處境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根深蒂固。」
可事實上,人總是習慣跟著常態走,未必會一夜間作出改變。
育有兩個六歲以下孩子的紅螞蟻,一直認為孩童時期就要盡情玩樂,看了這份研究報告後,也該認真思考如何培養孩子延遲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