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卡夫湖。(圖:魏鳳琴)

消失了60年的阿卡夫湖重現比達達利公園。
昨天(3日)正式開放的阿卡夫湖不僅是公園內的一大休閒亮點,也是本地首個用作雨水集蓄管理的多功能排水基礎設施。
阿卡夫湖的命名源於歷史地標阿卡夫湖公園,是由阿拉伯裔富商阿卡夫在1929年興建的園林,從1930年代到二戰前是個受歡迎的休閒景點。湖泊在1964年被填平。
政府在2013年宣布比達達利發展計劃時,表示會在新鎮內重建阿卡夫湖。面積達1.8公頃的新阿卡夫湖,距離阿卡夫湖公園原址以北500米處。湖泊可容納4萬立方米的水,相當於16個奧林匹克游泳池。

阿卡夫湖是本地首創的多功能排水設施,具備儲水和排水功能。(圖:公用事業局)
公用事業局集水區與水道署首席工程師(排水規劃)梁秉祥說,阿卡夫湖位於比達達利區的最低點,晴天時是休閒空間;下雨時則變成蓄水池。
「在下雨的時候,比達達利新鎮一半地區的雨水徑流會流入最低處的阿卡夫湖,然後再流到下游的溝渠。由於下游空間限制,我們無法擴建下游的排水設施來應付這裡的雨水徑流,阿卡夫湖可以調節和減緩雨水進入下游的排水系統,從而降低淹水風險。」
梁秉祥也說,阿卡夫湖的水位通常保持在1到1.5米之間,下大雨時,水位可能會上升到4米。
「阿卡夫湖湖岸的人行道設計是可以暫時被雨水淹沒的。為確保公眾安全,公用事業局已在阿卡夫湖周圍安裝了警報器。水位一旦上升,就會啟動警示燈和四種語言的廣播,通知公眾遠離湖邊。湖邊也設有紅色安全標誌和警示牌提醒公眾。
為了讓阿卡夫湖兼具休閒與實用功能,當局採用了「活躍、美麗、乾淨水源計劃」(ABC Waters)的設計特色。例如:湖泊周圍設有觀景台和步道,可讓訪客欣賞湖泊全景。梯田濕地和沼澤地則會凈化和過濾雨水徑流中的污染物,確保湖水水質良好。湖內的通風器也可改善水循環,增加水中的溶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