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新加坡憑藉低稅率、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成為了富豪們的 「避風港」。越來越多身家不菲的人選擇在新加坡購定居。
富豪扎堆,讓這個原本就寸土寸金的 「小紅點」,物價一路飆升。面對這一難題,新加坡政府又使出了哪些 「殺手鐧」?
01 富豪湧入下的「甜蜜負擔」
富豪湧入,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推高了物價。
房價飆升! 房地產市場首當其衝。據統計,過去五年間,新加坡核心地段的豪宅價格漲幅超過 30%。
進入 2025 年,PropNex Realty 預測整體私人住宅價格可能會再上漲 3%-4% 。核心地段如濱海灣、烏節路一帶,公寓平均每平方米價格在 2025 年預估達到 2-2.5萬新元,換算下來每平方英尺約 1860-2320 新元 。
武吉知馬的別墅更是價格驚人,一些別墅售價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新元。
這些豪宅不僅被富豪們收入囊中,還經常空置作為資產保值手段,進一步加劇了住房的供需矛盾。而高端房產市場的火熱,也帶動了普通組屋和私人公寓租金、售價的上漲,讓不少本地居民直呼 「住不起」。

擁車證價格暴漲!
在新加坡,擁有一輛車的成本堪稱 「天價」,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擁車證價格。
2025 年,新加坡繼續執行 「零增長」 政策,即每報廢一輛舊車,才允許新增一輛新車,以保持汽車總量恆定。
2025 年二季度擁車證總配額18232張,雖較前一季度有所增加,但市場需求極為旺盛。在4月的投標中,中小型汽車組擁車證成交價衝破10萬元新幣大關,大型及豪華車組價格飆升至116890新幣,公開組更是達到116991新幣 。
這一價格在中國足以購買一輛頂配的小米 SU7 Ultra 電動車,甚至比某些豪華品牌車型的售價還要高。富豪們對豪車的追求,加劇了擁車證的競爭,普通民眾想要擁有一輛車,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日常消費壓力 在消費領域,富豪們的 「不差錢」 式消費,也悄然改變著市場價格體系。
頂級餐廳人均上千新元的套餐供不應求;私人俱樂部的會員費水漲船高,一些熱門俱樂部的入會費甚至高達數十萬美元。就連日常的高端超市,松露、和牛等奢侈品食材的價格也隨著富豪消費需求的增加而攀升。這種消費分層現象,使得原本就不低的新加坡物價,變得更加高不可攀。 2024年新加坡核心通脹率達3.3%,餐飲、交通等民生支出占比超家庭總開支60%。
本地居民吐槽:「工資漲了,生活反而更拮据了。」2023年家庭月均收入增長14.3%,但生活支出增幅達14.9%,收入增速被物價「吃掉」。

02 政府多管齊下穩民生
面對富豪湧入帶來的物價壓力,新加坡政府深知 「穩定民生」 才是發展的根基,迅速打出了一套 「組合拳」。
直接補貼給錢包「減負」 全民發錢: 以家庭為單位發放800新元消費券,7月額外向21-60歲、60歲以上群體分別發放600新元和800新元建國60周年購物券。
稅務減免: 2025年估稅年,個人所得稅減免60%(最高200新元),企業所得稅減免50%(最低2000新元,最高4萬新元)。
保障國人「居者有其屋」 抑制房價過快上漲: 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嚴格管控,不斷提高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對於非新加坡公民購買住宅,總稅率最高可達60%,極大地增加了海外投資者和富豪炒房的成本。
加大組屋的供應力度: 未來3年推出5萬套新組屋。推出 「預購組屋計劃」,重點緩解外圍區域住房壓力,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組屋建設數量和戶型。
嚴格限制組屋的轉售條件: 防止投機行為,確保組屋真正服務於本地居民的自住需求。
監管引導消費市場 在消費領域,政府通過稅收政策和市場監管,引導合理消費。
對於奢侈品和高端消費品,適當提高消費稅和進口關稅,減少富豪過度消費對物價的拉動作用。
對大米、食用油等30種商品實施價格監管,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等行為(2024年對兩大超市罰款1200萬新元),確保生活必需品價格穩定。
此外, 政府還推出供應鏈韌性計劃,投資東南亞區域生產基地,分散食品、藥品進口風險,降低外部衝擊,從而穩定價格。
加大公共服務投入惠民生 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持續加大投入。 在教育方面,不斷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增加教育補貼,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且負擔得起的教育。
在醫療領域,完善健保,升級醫療與養老計劃,降低居民的醫療支出。
同時,政府還推出了各種補貼和援助計劃,如水電費補貼、就業入息補助計劃等,直接減輕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負擔。
如醫療與養老方面有以下措施。
醫療補貼:2026年起推出新保健儲蓄配對計劃,55-70歲年長者自願填補保健儲蓄戶頭可獲1:1補貼(頂限1000新元/年); 居家護理:居家看護津貼從每月400新元提高至600新元(非800新元),覆蓋收入上限4800新元家庭。
黃循財表示,消費稅收入將反哺民生剛需。2026年起,政府將推出新保健儲蓄配對計劃,55-70歲年長者若自願填補保健儲蓄戶頭,可獲1:1補貼(頂限1000新元/年),緩解長期護理費用壓力。同時,居家看護津貼從每月400新元提高至600新元,覆蓋收入上限4800新元家庭,惠及15萬家庭。
支持企業與就業 工簽改革:2025年起提高外勞薪資門檻(如SP最低薪金3300新元),但同步延長年長員工就業補貼至2026年,覆蓋月薪≤4000新元員工; 技能培訓:40歲以上員工可獲每月300新元非全日制培訓津貼,全職課程最高補貼7.2萬新元。
03 平衡開放與公平的難題
儘管政策頻出,爭議仍未平息: 本地居民VS新移民:部分人認為富豪移民擠占公共資源,呼籲提高移民門檻; 短期補貼VS長期改革:消費券雖解燃眉之急,但教育、醫療等體系改革仍需提速。
經濟學家Chua Han Teng指出:「新加坡需在開放與公平間找到新平衡點。既要利用資本紅利,也要確保公共服務不被透支。」
富豪移民是把「雙刃劍」,既帶來經濟活力,也考驗治理智慧。黃循財政府的「發糖」政策雖能短期緩解壓力,但長遠來看,唯有提升產業附加值、完善社會福利體系,才能讓所有人共享發展紅利。
對於普通人而言,在這座「花園城市」生活,還是得精打細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