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喪親之痛,人們常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放手,畢竟人死不能復生。
如果實在放不下,或許人工智慧(AI)可以幫到你。
一些中國AI公司只需要死者生前的照片、視頻和30秒的錄音,就能在虛擬世界創建一個栩栩如生的「複製人」。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科幻電影的情節?

提供的照片越多,創建的「複製人」就越逼真。(路透社)
中國AI工作室「超級大腦」創辦人張澤偉受訪時透露:
這項服務的費用介於1萬至2萬人民幣(約1880至3760新元),在20天內就能創建一個基本的虛擬形象。
「我們希望讓活著的人明白,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人們想用人工智慧找回死者,因為他們需要釋放情緒。」
白髮人送黑髮人
有趣的是,使用這項服務的顧客不僅限於死者家屬,還有失戀的人,以及沒空陪伴子女的父母。
來自中國浙江的吳姓夫婦就是其中一組顧客。
他們的獨生子吳宣默在英國念書時因中風逝世,得年22歲。

手機照片中的吳宣默,在英國念書時因中風逝世。(路透社)
夫婦倆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收集兒子的照片、視頻和錄音,希望通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複製兒子的面孔和聲音。
只見吳先生把手機擺在兒子的墓碑上,播放的錄音卻不是兒子生前錄下的,而是用AI生成的聲音:
「我知道你們因為我,每天都很痛苦、內疚和無助。雖然我不能陪在你們身邊,但我的靈魂還在這個世界上,一生一世陪著你們。」

吳姓夫婦在兒子的墓碑前泣不成聲。(路透社)
吳先生坦言,雖然AI團隊目前還無法精準地複製兒子的思維和語言模式,但他會繼續努力創建一個擁有兒子大量信息的資料庫。
「一旦我們將現實和虛擬世界同步,我們的兒子就會回來了。」
虛擬複製人能有多「忠實」?
事實上,美國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早在2017年就申請專利,利用死者的個人信息創建AI聊天機器人「Ghost Bot」。這項專利已在2021年獲得批准。
只要在系統輸入死者的社媒貼文,以及圖像和語音數據,這款聊天機器人就能以語音或文字形式與人類對話。
日後,人們甚至可以在自己還未過世前,先創建一個聊天機器人,死後讓它替代自己的存在。

微軟的AI聊天機器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網際網路)
不過,這項AI技術也引發不少關於心理和倫理影響的爭議。
英國巴斯大學死亡與社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莫爾斯(Tal Morse)質疑,這些虛擬複製人是否能忠實地「再現」死者生前的人格和個性。
「如果複製人的言行舉止『污染』了人們對死者的回憶,那該如何是好?」
莫爾斯也警告:
「人們過度依賴人工智慧技術,反而會導致他們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久久無法自拔。」

思念逝去的親人時,聽聽他的聲音就好。(路透社)
也有專家認為,這樣的做法可能違背死者的意願。
香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沙拉丁(Nate Sharadin)提醒,雖然模仿一個人的言語或行為不需要特別許可,但使用其虛擬形象來進行其他活動,可能需要授權。
問題是,人都死了,要怎麼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