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國旅遊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不小心遺失護照。去年有961名新加坡公民對此最能感同身受。除了他們,全球肯定還有成千上萬人,經歷過這樣的事。
新加坡政府日前的一項新宣布,想必對這些人無疑是喜訊。
國會上個月三讀通過《移民(修正)法案》,明年上半年起,從樟宜機場出境的旅客將無需再攜帶護照,可以通過科技完成安檢和通關程序。
目前,樟宜機場的自動通道已採納生物認證及臉部識別科技,但即將落實的新措施將會進一步提供通關便利。
根據內政部文告,乘客的數碼身份和航班信息經由後端處理會生成獨特的數據代碼,因此乘客在通過不同觸點(touch points),如行李託運、通關及登機時,認證系統會讀取代碼驗證身份。
屆時,旅客的整體體驗將能有所提升,在無須不斷出示護照的前提下,整個登機過程也會變得更快捷。
各地「無照通關」模式各不相同

新加坡成為全球最早推行自動化、免護照通關程序的幾個國家之一。(聯合早報)
通訊及新聞部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在國會上指出,新加坡會是全球最早推行自動化、免護照通關程序的幾個國家之一。
換言之,許多國家也正向「無實體護照」更邁進一步。
今年8月,芬蘭政府與芬蘭航空、警方及機場營運商,開展一項試驗計劃,允許旅客不必出示實體護照,而是使用手機上的數碼護照過境。
據報道,這相信是世界上第一次在真正的邊境管制環境中接受數碼護照。該計劃目前僅限於芬蘭公民,試行階段於2024年2月底結束。
早前有數據揭露,歐盟希望到了2030年,27個成員國中至少有八成的公民能使用數碼身份證件。

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真正的邊境管制環境中接受數碼護照的國家。(歐盟新聞網)
上周,同為歐盟國家的克羅埃西亞也開始試行數碼旅遊證件。
在名為「數字旅行憑證」(Digital Travel Credential,簡稱DTC)的計劃下,下載應用並提供所需資料的旅客,從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機場離境時,就能使用數碼護照。
據悉,當地有興趣試用數碼護照的公民,都將有機會參與,預計今年年底前當局的手機應用就會上架,供用戶下載。
實際上,全球多地的機場,已經在某程度上採納相關科技,形同為無護照旅遊鋪路。

東京羽田機場。(路透社)
美國的幾個主要航空公司,如美國航空、美國聯合航空及達美航空,過去幾年在機場的登機門和行李託運處,試行了生物認證識別系統。
其他機場如香港國際機場、東京成田和羽田機場、印度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倫敦希思羅機場等,也都設置了臉部識別科技。
收集旅客個人資料,或掀隱私爭議?
歐盟國家和新加坡都開了先例,看來數碼護照或「無照」旅行已不再是空談。
如同上述所提及,不必隨身攜帶護照的一大好處,就是能將可能會遺失它的風險拋諸腦外。
與此同時,免護照也意味著登機程序的時間有望縮短,可能不必像現在一樣,提前一兩個小時到機場辦理,只為了排隊等候通關。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待科技完全取代實體護照後,初期會出現哪些狀況,旅客又需要多少時間來適應,目前仍是一組組測試數據。
如果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初期未能妥善處理,免護照是加快通關過程還是拖慢速度,就很難說了。

圖為今年3月,樟宜機場所有離境自動通道受系統故障影響,許多旅客因而受牽連。 (取自臉書)
有外媒對新加坡宣布無護照過境的宣布進行分析時說,儘管這麼做能消除遺失護照的問題,但如果數碼護照儲存在手機上,還是存在手機丟失的風險。
另一個預料會引起爭議的議題,則關乎旅客個人資料的隱私。
楊莉明在國會上指出,旅客資料只會短時間被保留,而其間會用作移民程序、分析及調查。
她說:
「一旦這些任務完成,移民與關卡局也就不再需要這些資料,它會藉由正當的管道被刪除。」
法案也透露,所有旅客的個人資料將被加密,並設立管控措施來防止未經授權索取資料、使用、修改或濫用資料的行為,另外也會適時檢查並進行審計。
有外國專家警告,收集和存儲生物識別數據,或將牽涉隱私問題,並指生物識別系統必須高度準確及可靠。

樟宜機場第二搭客大廈。(聯合早報)
有專家認為,指紋和臉部識別科技已存在許久,也制定了許多使用守則,因此相關科技會相對更安全、成熟及可靠。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旅客的)資料如何在國與國之間共享,畢竟每個國家對於生物管理和隱私保護的要求,都有不同的法律和條例。」
隨著免護照旅行慢慢成為現實,出國旅遊會邁向什麼樣的里程碑,又會出現什麼巨大變化,絕對令人期待,卻也需要仔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