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隻海膽
扎進醫院
姐妹們!
趕海很好玩,但是!千萬不要盲目衝進潮間帶啊~
一位粉絲媽媽用被海膽紮成篩子的腳,給大家提供了一條慘痛的「經驗」分享~

文|Nicole 編輯|牛油果冰沙 不知是不是因為這兩年疫情不能出國的關係,「趕海」這個詞慢慢走近新加坡人的生活,掀起了一股趕海熱潮。
無論是三五好友結伴,或者是一場遛娃的活動,都會帶來無數的歡聲笑語。



小娃們每次都樂此不疲
退潮的時候,去海邊的礁石和灘塗或者沙子下(又稱「潮間帶」)尋找各種可愛的小生物,絕對是每個小朋友的愛。
密密麻麻的藤壺,小海螺一個挨著一個的吸附在石頭上,一串串的裙帶菜就在海面飄著。
搬開大石塊的時候,地下的小螃蟹會四處逃竄,在石塊間的小水窪里還有小魚和小蝦,如果你看到有海螺在沙灘上快速移動,那裡面肯定住著寄居蟹。

作為一個超級愛遛娃的媽媽,趕海這項活動就是大自然的賞賜。
兩個兒子可以無拘無束的在沙灘上奔跑,釋放天性的同時,還能探索海邊一切未知的生物,學習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我們經常會留意新加坡的潮汐表,一旦看見白天潮水低過0,在海邊一定會見到我和兒子的身影。
我們在趕海時遇到過大螃蟹、石斑魚、數不盡的貝殼、鰻魚、海參、沙蟲、水母、海星等等等等。 娃們簡直就是開了眼界,認識到了超市以外的超多海洋生物。(超市裡售賣的大多數是深海海產,和潮間帶里暢遊的小傢伙們,差別還蠻大的~)


溫馨提示:看看、摸摸就好哦~
新加坡環境局呼籲過群眾,趕海的同時不要忘記維護生態環境,不要帶走海里的任何生物。
趕海要注意安全啊!!!
趕海很好玩,但也要提醒大家,放鬆但不要放縱啊!最近,我就被海膽扎進了醫院
上個月初一個周日,我提前查了潮汐表,早上8:11分潮水退到-0.2米。從沒有來過這麼低的海潮,一定得去!
於是,我們清早5點半就起床,7點到達海邊時,天都還沒完全亮。

看到空無一人的沙灘,我簡直是太激動了!沒有穿趕海鞋,直接就往海里走了。海里都是水藻,深度大概到腳腕上方的位置,還不時能看到海星、海參從水底游過。
簡直是太美了~

走著走著,我突然踩到一個東西超級刺,用小鏟子一挖是個海膽。當時沒想啥,加上海水的冰涼感也沒有覺得痛,就帶著孩子繼續玩耍。

2小時後結束時,我才感覺到腳有點痛,一檢查腳底全是刺。
我努力把刺拔出來,但是海膽刺太脆了,還拔斷了幾根,剩下的都陷進腳後跟的肉里,拿不出來了。
那時候,我都還沒有太在意,只是到家後嘗試用縫衣針和眉夾把刺挑出來,但是還是不可以。

下午3點多,腳上的刺痛開始影響我的正常行走,去網上查了一下,說還是有點危險。於是,我趕緊去Tan Tock Seng醫院掛號看醫生。

本以為醫生會把刺一根一根的挖出來,誰知照了x光,她說刺太密集加上刺太小,強行拔出來反而會導致創面大而加劇感染的機會。她建議讓這些幼小的刺留在裡面,並不會對以後產生任何不良後果,時間久了會自然吸收到肉里,我同意了。
最後,醫生就給我清洗傷口、擦藥、打破傷風、給消炎藥與止痛藥,就回家了。看醫生等待時長只有10分鐘,全部費用一共$128。


今天是受傷的第三天,被刺的地方仍然呈現藍黑色的小點,腳底受傷區域紅腫,走路時後腳不能著地,著地就會痛,其餘也沒有什麼大礙了。
幸好這個海膽沒有毒,否則如果踩到的是其他啥的,後果不堪設想。不幸中的萬幸,沒有扎傷孩子們。
趕海注意事項

1.防曬、帶水,噴蚊子藥
2.鏟子、夾子、膠手套和趕海鞋必不可少
3.在新加坡趕海不犯法,沒有觸犯任何一條法律。不過從道德層面上,一定要不要忘記維護生態環境,放生海洋生物的同時,也可以順便撿一下退潮後的垃圾,幫忙清理一下海灘,那就更完美了。 祝大家趕海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