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七人日,華僑銀行與彼岸社會服務(Beyond Social Services)合作,協助低收入家庭的婦女用烹飪回饋社會,為50多戶家庭的250人準備油飯(Nasi minyak)、仁當雞、亞喳(Achar)等節日大餐。
華僑銀行發文告透露,志願幫忙的銀行員工昨天(7日)分發餐食給勞明達、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河水山(Bukit Ho Swee)一帶租賃組屋的居民。每戶家庭還收到裝有價值100元超市購物券的紅包。
這些餐食由三名婦女烹飪。住在勞明達的圖蒂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喜歡為自己的五口之家研發私房菜譜,每周兩次還製作更多餐食讓有需要的鄰居飽腹。
彼岸社會服務表示,他們支持的許多低收入家庭,包括圖蒂女士的家庭,可能並不能一直聚在一起吃飯,更別說慶祝節日了。「這是因為父母或看護者要麼為了食物掙扎,要麼長時間工作使他們無法為親人準備食物。家庭成員可能不得不吃快餐,比如麵條或麵包,或者在父母或看護者回家後,很晚才吃飯。」
華僑銀行從去年8月以來一直為彼岸社會服務的「Masak-Lah!」項目提供支持,使婦女能用自己的烹飪技能來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家庭。

迄今為56個家庭準備7000分餐食
迄今為止,七名婦女在該項目下根據家庭所需的時間安排,每周烹飪兩次,已經為56個家庭準備了7000份餐食。華僑銀行的OCBCCares計劃則提供所有的食物原材料。
圖蒂女士說:「我很高興能夠幫助社區里的其他母親,讓她們騰出時間來處理其他緊急雜務,或與家人共度更美好的時光。當她們告訴我,我的食物很美味時,我也感到有一種成就感。」
其中一戶受助家庭對此表示感謝。48歲的Wee女士自丈夫上周確診冠病後,與兒子一直在家隔離。她說:「數月來,我一直非常擔心如何應付我們的家庭開支,包括我丈夫接受腎透析的醫療費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很感謝這個項目來照顧我們的餐食。這個農曆新年對我們來說特別艱難,因為我們都被關在家裡。這個項目能讓我的兒子在人日吃上一頓好的。」
一成國人每年至少一次食物不足
新加坡管理大學連氏社會創新中心在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約一成國人每年至少一次沒有或不確定能否獲得充足、安全和有營養的食物。當中的四成家庭每個月都會經歷至少一次糧食不足的問題。
除了支持彼岸社會服務的「Masak-Lah!」項目,華僑銀行的OCBCCares計劃也通過善糧社(Food from the Heart)旗下的善糧小鋪(Community Shop),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這些家庭可以免費選擇他們需要的食物,最大限度地減少食物捐贈的重複和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