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侏羅紀公園》讓暴龍名揚世界!現在「尚神」暴龍來新加坡啦!
維多利亞劇院與音樂廳的大廳,出現一個來自幾千萬年前白堊紀的「重量級明星」,吸引大批公眾前往爭睹它的風采。
名為「尚神」的暴龍化石高4.6米、重達1400公斤,估計生活在6600萬至6800萬年前。

(圖:來源自網絡)
「尚神」長12.2米、寬2.1米。
2020年在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層出土。以骨質密度計算,它的完整度為54%,達到博物館級標準。
恐龍化石於本周五開始在新加坡做拍賣前預展,之後將運往中國香港,在佳士得(Christie's)11月30日的秋季拍賣會上拍賣。
這是第一次有暴龍化石在亞洲拍場亮相。佳士得透露,它的拍賣估價約為1億2000萬至2億港元(約2152萬至3587萬新元)。
尚神暴龍10月28日起至10月30日,每天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展出。預約時段已滿額,仍可排隊免費進場。

(圖:來源自網絡)
暴龍作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肉食恐龍,百餘年來也屢遭挑戰,至今仍是高坐史上最強食肉恐龍席位的王者。
1902年,在美國蒙大拿州的荒野中,一支考察隊發現了一批肉食恐龍化石。雖然骨骼很不完整,但足以讓他們確信,這是一種大得出奇的肉食恐龍!考察隊花了三年才把這些化石挖出來,運到了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時任館長亨利·奧斯本給它取名為 「Tyrannosaurus rex」,意思是「暴君蜥蜴·王」,簡稱T-rex。按照平時只用屬名(拉丁文學名的前半部分)稱呼恐龍的習慣,中文叫「暴龍」比「霸王龍」更合適。
限於當時知識,專家們在給暴龍化石裝架展出時,怎麼也擺不出一個既科學、又霸氣的pose。最後只好借鑑了之前的鴨嘴龍復原姿勢:像袋鼠一樣身體站直,尾巴拖到地上...
不過來新加坡的「尚神」就不一樣了,這個姿勢就是一個在霸氣獵殺的姿勢!

(圖:來源自網絡)
在20世紀初,人們知道的其他肉食恐龍只有異特龍、巨齒龍(現已重新命名為斑龍)等寥寥幾種,而且它們都比暴龍小。
於是暴龍這種前所未聞的「大怪獸」,很快成了各種小說、漫畫和電影里的大Boss,在美國家喻戶曉。最出名的,是在1933年的《金剛》里跟金剛打了一架。
直到1970年之後,終於有一些古生物學家提出,暴龍的正確姿勢不是「袋鼠站」,而應該是身體平伸、背部與地面平行、腦袋略向下垂,這才符合它們的骨骼結構。
到1993年《侏羅紀公園》上映時,古生物學界已經普遍認為,暴龍不是又懶又肥的笨爬蟲,而是凌厲、熱血、甚至敏捷的超級掠食者!
之後幾年裡,美國又出土了一具最大、最完整的暴龍化石——身長12.8米、化石完整度達73%的「蘇」,把暴龍的形象推向了巔峰。

(圖:來源自網絡)
與大部分肉食恐龍不同,暴龍的雙眼都有較大的正前方視野,像人一樣具有「雙目視覺」,有利於對獵物精確定位。
根據對暴龍頭骨化石的掃描,古生物學家認為暴龍的嗅覺可能比視覺還要發達,智力也高於前輩們。
可以說,暴龍從頭到腳、從外到內,身體硬體都極其精良,無愧於「暴君之王」的稱號。

(圖:來源自網絡)
其實暴龍出現在地球上的時候,恐龍王朝已經只剩最後200萬年的時光了,而且已在之前的火山噴發事件中元氣大傷。
但就在小行星撞擊的前夜,恐龍家族居然湧現出了這麼一位彪悍的「末代皇帝」,迸發出了最後、最輝煌的樂章!

(圖:來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