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個寸土寸金的國家,沒有一個「房奴」,只因這樣一項政策

2019年09月10日   •   1萬次閱讀

如果說在一線、二線城市房價這麼高是正常的,因為寸土寸金啊!可同樣是寸土寸金,同樣是空間有限,新加坡房價現已接連3年跌落了,成為房地產狂歡中的一股清流。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只有719.1平方公里,但卻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是東南亞國協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大英國協以及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經濟體之一,在國際上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總人口561萬,公民和永久居民396萬。土地也是寸土寸金,但新加坡為何沒有一個房奴?只因這樣一項政策,一起來看看吧。

居者有其屋,一個簡單的口號,但卻飽含著澎湃的力量。

6月14日,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次子李顯揚,公開稱已經對自己的哥哥、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失去信心,並對李顯龍進行多項指控,消息一出震驚世界。

李瑋玲、李顯揚同時在各自臉書以《李光耀的價值觀哪去了?》為題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對新加坡的未來感到擔心。

李光耀的兒子李顯揚(左)和女兒李瑋玲(右)

拋開李家的個人恩怨不談,李光耀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是高速發展的經濟,有人說是廉潔高效的政府,還有人說是乾淨美麗的城市環境,但在新加坡老百姓看來,李光耀最深得人心的價值觀,可能是「居者有其屋」。

在當下的中國,「要結婚先買房」是很多丈母娘提出的前置要求。房子,成了年輕人面臨的一大難題。

但在新加坡,只要是其合法公民,結婚後都可以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購買一套房子,而且這房子由政府進行精裝修,還贈送基本家具,年輕的小夫妻們拎包入住即可。

新加坡寸土寸金,卻沒有一個房奴!

這就是新加坡的組屋制度。

這就是李光耀的價值觀——「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標誌性建築——獅身魚尾像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加坡令人羨慕的房屋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處於一場歷史變革之中,這片土地剛剛擺脫了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成立了自治機構。

與現在經濟繁榮的新加坡大大不同,曾經的新加坡經濟十分落後。再加上地方狹小,居民的住房大多破敗不堪,甚至有很多人全家都擠在一間小房子裡。

1947年,英國房屋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新加坡有『一個世界上最糟糕的貧民窟,是文明社會的恥辱』」。新加坡平均每人建築密度在1947年高達18.2,高層建築則頗為罕見。

1959年,住房短缺的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在一份建屋發展局文件中提到,預估在1966年,30萬人口將居住在棚戶區,25萬住在郊區或是市中心骯髒的店屋裡。

新加坡的200萬居民中,有大概80萬住在棚戶區或者貧民窟。

李光耀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是個有名的鐵腕人物,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局面。

他提出了一個口號,叫作「居者有其屋」。1960年,新加坡的建屋發展局正式成立,開始建造新加坡特有的「組屋」制度。

首先,要讓新加坡買不起房的老百姓都住得起房子。

在建設初期,政府迅速建造了許多小戶型的房子。這類房子的造價低,再由政府進行大量補貼,以極低的定價賣給民眾,確保低收入群體也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李光耀在組屋建設基地

在初步解決巨大的住房需求之後,新加坡政府接下來就開始注重房屋的舒適度和高質量。此後建設的組屋面積逐漸擴大,兩室一廳、三室一廳、四室一廳的戶型都有,和普通公寓住宅已經沒什麼差別,甚至更勝一籌。

以新加坡女皇鎮的摩天組屋項目杜生莊為例,在網上看過這個組屋項目的外國網友都驚嘆不已:這竟然是便宜到不可思議的組屋?看上去就像是豪華公寓啊!

杜生莊組屋外表美輪美奐,高達47層,建設有12個空中花園,組屋中還建設有歷史走廊,牆壁上有精美的歷史壁畫,可以供孩子們隨時欣賞學習。

杜生莊組屋空中花園

社區的配套設施十分完善,除了大型商場和醫院、學校之外,組屋的底層有專門的社區客廳,可以給老人和孩子提供專門的休閒娛樂場所。

甚至連CNN都驚嘆:這是豪華酒店?

如此精緻的組屋,價格竟然比市場價低至少50%。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的新加坡民眾購買房屋的首選,當然是物美價廉的組屋。據2015年的數據統計表明,已經有超過87%的人住進了政府修建的組屋。

即使房屋價格已經如此低廉,新加坡政府仍然擔心低收入公民會淪為「房奴」。

1965年,李光耀在組屋建設基地

因此從1968年開始,新加坡政府就建立了公積金制度,所有公民都擁有一個公積金帳戶,每個月由雇員和僱主各繳納工資的5%,在購房的時候可以提取出來作為首付款。

當其他國家的年輕人還在為了攢首付焦頭爛額的時候,新加坡的年輕人早已無後顧之憂。

同時,為了倡導東方價值觀中的孝道,如果年輕人購買離父母很近的組屋,將會享受政府的優惠;如果購買的是二手的組屋,政府還會發放幾萬新元不等的住房補貼。

新加坡70年代客廳陳列

這麼豐厚的房屋福利,使人不禁會思考:會不會有人投機取巧,利用組屋搞腐敗?

新加坡政府早就預料到了這種可能,對組屋的購買和使用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首先,一個家庭只能購買一套組屋,不能多貪多占,買了之後必須居住使用,否則將會面臨高達5000新元的罰款或半年的牢獄之災。

組屋購買後五年之內,不得出售轉讓,如果五年之後想要申請更大的組屋,需要將現在擁有的組屋先退出來。

新加坡現代組屋內部圖片

除了嚴謹的法律條文使投機取巧者望而卻步之外,新加坡的高薪養廉制度也使公務員廉潔清正,不會為了利益鋌而走險。

而擁有大量資金的外國炒房客,在新加坡更是完全沒有市場可言的,因為新加坡政府對於組屋的購買有一條嚴格規定:購買組屋者必須是新加坡公民,且家庭月收入不超過5.8萬人民幣。

炒房,在新加坡根本沒有可能。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奇蹟,首先是靠政府的大力調控和補貼。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像新加坡政府這樣肯在居民住房上下血本。

因為組屋的價格遠遠低於成本價,建屋發展局每年都有巨大的財政赤字,需要政府拿出資金進行填補。新加坡政府歷年在這一方面的撥款,加起來摺合成人民幣將近一千億。

有人說,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謂的房屋福利最後還不是要新加坡人自己買單。

事實上,還真不是。

新加坡政府補貼給組屋的錢,一部分來自於正常的稅收,另外一大部分則來自淡馬錫公司的投資收益。淡馬錫相當於新加坡的國有企業,在全世界各地進行投資,滿世界地賺錢,年均復合回報率高達16%左右,為新加坡的老百姓贏得了豐厚的收益。

淡馬錫

政府肯花錢,是組屋制度成功的要素之一,不過根本原因還在於土地問題。

新加坡的組屋制度之所以難以複製,是因為從1966年開始新加坡就制定通過了強制徵用土地的法律。到1985年為止,建屋發展局就已經控制了新加坡75%左右的土地資源。

因為可以強制征地,使新加坡政府只需要進行大量的建築補貼,而不用考慮最基本的土地資源問題。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適用房不同,新加坡的組屋並不是建築在偏僻地段,而是大多數在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的地方,不乏很多黃金地段。

這種獨特的房屋制度曾引發過爭議,有人羨慕新加坡人只要結婚就能有婚房,不用被房價所困擾,有的人則指責新加坡政府大包大攬,尤其是強制徵用土地,是對民眾私權的一種侵犯。

1/2
下一頁
新加坡知名網紅93萬新幣的HDB到底長啥樣?
2025年04月28日   •   7萬次閱讀
新加坡人越住越小了?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1500萬新幣?新加坡這個區的公寓接連賣出天價!憑什麼?
2025年04月29日   •   5643次閱讀
新加坡有錢買landed,卻沒想過「爛裝修」後患無窮!
2025年05月01日   •   5301次閱讀
新加坡的高價轉售組屋都出現在這些區!最新房價形勢一覽
2025年04月30日   •   4617次閱讀
星展預測:新加坡房價或0增長,買家是機會還是陷阱?
2025年04月29日   •   3249次閱讀
最高1603萬新幣!新加坡公寓市場出現重大波動
2025年05月01日   •   3078次閱讀
在新加坡買組屋,這件事情必須先做!兩步做完,還幫助申請貸款
2025年04月26日   •   2565次閱讀
本地組屋轉售價連續20個季度上漲 但漲勢放緩
2025年04月26日   •   2394次閱讀
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房地產對比出爐
2025年04月29日   •   2223次閱讀
W公寓落戶新加坡:把頂配人生安放進每一天
2025年04月28日   •   1710次閱讀
新加坡組屋市場最新動態!20個季度連漲後漲勢趨緩,海量房源即將入市
2025年04月26日   •   1539次閱讀
5344 萬新元重磅出手!遠東酒店信託成功收購日本酒店,全新商業版圖啟航
2025年04月26日   •   1539次閱讀
什麼人在買烏節路公寓:ABSD的影響
2025年04月26日   •   1197次閱讀
Bloomsbury Residences 公認的緯一高新科技與媒體圈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圈層
2025年04月27日   •   1197次閱讀
本地私宅價格連續兩季度上漲 但漲勢顯著放緩
2025年04月26日   •   684次閱讀
媒體圈住宅地段無法吸引發展商 招標活動截止當局未收到任何競標
2025年04月30日   •   684次閱讀
本地上月非有地私宅整體轉售價上升0.3%
2025年04月29日   •   684次閱讀
The Golden Mile【新加坡市中心的商業投資新寵, 甲級寫字樓和醫療套間已開盤!】
2025年04月28日   •   684次閱讀
他在新加坡買房6年損失近180萬新幣!買房需小心這類房產
2025年05月03日   •   342次閱讀
新加坡甲級辦公樓空置飆高!背後藏著什麼信號?
2025年05月03日   •   171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