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拜登今年早些時候在《外交事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什麼美國必須再次領導》的文章,在文中他詳細闡述了掌握國際領導權對美國有利這一概念。
拜登寫道:
「為了在未來贏得與中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的競爭,美國必須加強其創新優勢,並聯合世界各民主國家的經濟力量,一道打擊經濟不端行為,減少不平等。」
然後拜登引入了一個特朗普式的對華經濟強硬話題,並將其與他之前所說的國際領導權主題聯繫起來:
「美國確實需要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如果中國得逞,它將繼續掠奪美國和美國公司的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中國還將繼續通過補貼形式使國有企業獲得不公平優勢,並將搶占未來技術和產業領域的優勢地位。
以上的觀點,可以反映出拜登上任後可能的整體對中國的態度和政策。

具體來看,在國家化合作方面:拜登知道,他與中國接觸時的最稱手工具將是美國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這將結束特朗普「只顧美國」的做法。這表明他很有可能復活《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但前提是他需要在美國和亞洲先試探一番。
但是在處理台灣和中國南海問題方面,預計他的政策可能會繼承特朗普,因為兩黨在維護傳統利益方面有著廣泛的共識。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拜登會不會取消特朗普施加的關稅。任何有此想法的人都不大可能在選舉結束前觸碰這個話題。

還有,我們應看到中美關係的基調已有所改善。
特朗普喜歡公開批評其他政黨,而拜登則傾向於以一種更為規範和有條理的方式行事。僅是語氣緩和就已能為近期一些過熱的言論降溫,並為中美互動提供一個可能的機會。
以上幾點意味著,如果拜登獲勝,那中美雙方也就獲得了一個嘗試改變關係的機會。
例如,中國可以「出於健康原因」釋放被捕的兩名加拿大人康明凱(MichaelKovrig)和麥可•斯帕弗(Michael Spavor),也可以遵循台灣加入世貿組織或亞太經合組織的先例支持台灣加入世衛組織。或者它可以實施一些削減關稅的措施,間接地推動拜登投桃報李。

導致美中關係複雜化的問題很多,指望這些問題在下一屆總統任期內全部得到解決是不現實的。但如果能採取一些積極措施,至少美中關係會變的更加穩定,而且我們不要忘記,兩國關係的改善對美中兩國都有利。
而對於新加坡來說,如果中美關係緩和,也是新加坡最樂於見到的畫面。
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8月5日參加阿斯彭安全論壇,在在被問到是否擔心日漸緊張的美中關係時,維文表示,新加坡深感擔憂。
在被問到如果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要求新加坡在美中之間選擇一邊他會如何作答時,維文說,他會告訴美國人,不要以二元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7月底在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表演講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李顯龍希望美國下一任總統能首先穩定與中國的關係,因為亞洲區域的長期穩定與繁榮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他同時也希望美國下一任國家領導人能確立獲得兩黨共識、穩定且可預測的對外政策。

李顯龍在回答提問時說,不論誰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新加坡都希望中美關係保持穩定,同時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能就美亞洲政策取得共識,確保美國與亞洲區域國家的關係穩定,而不會因兩黨交替執政而立場反覆。
如今,似乎國內、國際的輿論環境都在向著民主黨候選人拜登。
拜登這次是否能夠把握住機會,問鼎白宮?還是特朗普繼續上演奇蹟,獲得連任?
值得全球矚目的這一天,進入倒計時,SingPlus也將持續關注美國大選的最新情況。
資料來源:
1. 環球網:新加坡總理:希望下一任美國總統能穩定中美關係
2. 聯合早報:國際特稿:美國總統「特朗普疲勞綜合徵」
3. VOV:大選後的美國東南亞政策
4. 觀察者:雷文凱:換上拜登,中美關係會變好嗎?
5. 知乎@埃里克 Eric:美國大選提前投票結果剛剛出爐!距離選舉日剩六天,目前是誰領先?
6. 時代財智:倒數五天!美國大選後如何重塑全球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