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衛生部(MOH)今天發布公告,宣布明年1月1日起,大幅度削減新加坡承認的國外醫學文憑。

圖片來自MOH官網截圖
受承認的外國醫學院從160所減至103所,被砍掉的醫學院包括來自中國、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當局表示,這次檢討是為了確保外國醫生的素質,並且考慮到本地培訓的醫生數量正逐漸增加,新加坡引進外國培訓醫生的需求已不如過去那麼大。
同時,公告也指出,為適應國人不斷改變的醫藥需求,和確保外國培訓醫生符合本地標準,醫理會定期檢討新加坡承認的國外醫學院文憑。
此外,2020年1月1日以前報讀不再受承認醫學院或已在那裡就讀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將不受檢討影響。只要符合現有條件,並且在畢業後成功受聘於醫理會承認的醫療機構,這些學生回國後仍可向醫理會註冊行醫。
新加坡是從2003年開始檢討外國醫學院名單,至今已進行六輪檢討。當時,為了疏緩本地醫院人手短缺,以及讓更多初級醫生有時間完成專科訓練,我國逐漸擴大受承認的海外醫學院名單,從原來的約20所猛增至目前的160所。
隨著在2005年和2013年分別成立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和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再加上原有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這三所醫學院每年招生人數從2010年的300人,增至去年的約500人。
聯合文告說,本地各醫學院招生人數的增加將在2023年見效,屆時,我國對外地培訓醫生的需求將逐步穩定,我國也將能打造足以應付老齡化社會醫療需求的本地核心團隊。
根據最新名單,澳大利亞南澳阿德萊德的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日本北海道大學、台灣桃園的長庚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等醫學院都被除名。
中國大陸有五所院校上榜,分別是北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PUHSC)、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完整名單詳見
https://www.moh.gov.sg/docs/librariesprovider5/default-document-library/annex.pdf
(信息來源:新加坡M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