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近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勢不可擋。然而,這股浩蕩潮流所帶來的挑戰也絲毫不可小覷,其中最緊迫的莫過於環境成本以及涉及氣候變化的問題。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身處氣候變化的前沿,不時面臨風暴、氣旋、洪澇等極端天氣的肆虐,尤其是該地區許多人居住在沿海低洼地帶。據統計,全球近40%的災害發生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亞洲以其快速擴張的生產能力嶄露頭角,成為一個重要的生產和出口地區,滿足著全球日益增長的各類產品和服務需求,包括紡織業、資源、重工業等各個領域。

然而,亞洲同時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凈出口地區。該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推高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儘管科技進步在減少碳排放方面做出了貢獻,但該地區仍需積極應對,採取氣候智能政策,以確保貿易和投資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
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
區域合作助力氣候解決方案
最新發布的《2023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和氣候變化》由亞洲開發銀行(ADB)創辦並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作為支持機構參與其中。該報告為應對這些挑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該報告強調了正確的政策、貿易和投資組合對於應對氣候問題的貢獻。同時它深入探討了擴大清潔生產能力和推動綠色貿易投資的關鍵策略和優先方向。

在發布會上,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朴之水博士表示,當前脆弱的全球經濟和政策環境要求我們「加大力度加強區域合作,以應對經濟相互依存帶來的多重挑戰」。
他表示,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背景下,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的情況下,亞洲地區的區域一體化正在穩步推進。
朴之水博士呼籲該地區的決策者深化和加強合作,以「有效應對地區內外部帶來的沖擊。這些衝擊可能包括經濟衰退、金融風險和氣候變化等因素所引發的潛在負面影響」。
他將氣候變化視為「人類、人類健康和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並提到了報告中關於貿易投資和氣候變化的章節。
他說:「我們的報告還強調了區域合作在推動包容性、堅韌性和可持續性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亞洲開發銀行(ADB)經濟研究和區域合作局首席經濟學家Jong Woo Kang博士表示,儘管亞洲地區的區域一體化進展相當穩定,但在深化高科技和服務業的價值鏈方面仍存在更大的發展空間。
他補充道,進一步加強數位技術和區域合作還可以簡化匯款流程,並在新冠疫情過後推動旅遊業的復甦。
作為李嘉誠公共管理學教授兼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IES)所長,Benjamin Cashore教授強調了在應對氣候危機時應考慮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他指出,儘管人們對於問題的緊迫性達成了更深入的共識,但也強調了在碳減排和保護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我們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它們必須與我們在金融和市場驅動方面的設計緊密相連。」
綠色經濟協議
亞太地區區域合作的新方向
展望未來,Jong Woo Kang博士還表示,綠色經濟協議有望吸引更多地區決策者的關注。
「然而,該地區尚未充分抓住這一勢頭,」他指出:「目前,只有日本和新加坡兩個經濟體正在推行碳稅,而另外四個經濟體則正在實施國家級排放權交易體系。」

Jong Woo Kang博士表示,他相信全球碳定價機制是解決未來問題的最佳方案。他進一步指出,2015年《巴黎協定》所概述的自下而上的方法可能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
他說:「作為一個中間步驟,國家級排放體系和區域型碳市場聯盟的直接和間接聯繫可以提供一個重要的平台,促進碳減排的交易。」他補充說,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加強區域合作,以有效地應對這些問題。

在活動的專題討論環節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法學院副教授、ANU大挑戰計劃中由能源變化研究所領導的「亞太地區零碳能源項目」的副主任 Emma Aisbett博士探討了未來國際合作在綠色經濟領域可能採取的形式。
她說:「這些形式可以從一份簡短的共同意向聲明或諒解備忘錄,延伸至一個完整的綠色經濟協議。」
她補充道,此類合作的總體目標包括共同努力解決「經濟領域的市場失靈問題」,以促進綠色技術路徑和綠色供應鏈的共享發展。此外,還要加強對金融流動的監管和治理,並努力克服可能出現的障礙,以推動綠色產業政策的實施。

她進一步指出:「因此,根據合作參與方及其目標,可以從多個要素中選擇,並努力設計出適合的合作類型[協議]。」
Cashore教授表示,他對區域一體化的未來持樂觀態度。
「當前人們正在思考這些問題。因此,現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刻,人們不再對我們抱有牴觸心態。我們應該以卓越的方式迎接這些挑戰。與10或15年前相比,這是一場根本性的變革。如果我們能夠出色地應對,我們就有潛力產生重大的影響力。」他說道。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3年5月5日,星期五
作者:Global-Is-Asian Staff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