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從小就教導陳麗恩助人為快樂之本,自初院畢業後,她也加入了扶輪社,協助獨居年長者,經常與他們溝通。(受訪者提供)
文/王嬿婷
幾年前,陳麗恩(19歲)放學回家時,發現患有嚴重靜脈曲張的外婆因傷口不停流出液體,非常難受。當時年僅13歲的她,獨自把外婆送到醫院急診室求醫。
「我陪外婆在急診室等候一個多小時,自己心情非常焦慮且無奈,但想到身為醫療人員的母親曾告訴過我該如何處理這樣的狀況,我才沒有驚慌失措。」
成長在醫療專業人員的家庭,陳麗恩從小就親眼目睹身邊的醫療工作者所做出的的犧牲,也非常敬佩他們的勇敢和韌性,而陪伴外婆到急診室的經歷,讓她更確定要成為醫療人員,學習如何幫助別人。
陳麗恩的母親和姐姐分別是臨床協調員和註冊護士,哥哥獲頒萊佛士醫療獎學金,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護理課程。
念放射診斷學 希望助人檢測疾病根源 今年2月剛畢業於南洋初級學院的陳麗恩,也榮獲衛生部控股頒發的醫療優異獎,並且打算9月開始修讀新加坡理工大學的放射診斷學學士學位。
她透露,自己首次認識到放射診斷學是因旁人無意中提及,而立志專攻這門醫學專科,則是受到親朋好友的種種癌症經歷影響。
「我有教會的朋友、同事和長輩曾患過癌症,包括和我感情較親的叔叔,也因患有末期血癌突然離世,並留下三名年幼女兒,讓我逐漸意識到提早檢測的重要。我認為放射診斷學涵蓋乳房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測方式,是查出很多疾病根源的關鍵。」
陳麗恩認為公共醫療領域有待增強的其中一個部分是公眾教育,即提升人們對健康檢測的意識,尤其近來鑒於冠病疫情,政府提倡的其他疾病檢測和宣導工作可能有所減少。
文章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