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之後,新加坡從英國人的手中獲得了獨立。但是新加坡是彈丸之地,不僅人口多而且資源貧乏,所以不管是生活還是就業都很困難。於是新加坡便以加入馬來西亞的方法,借馬來西亞的豐富資源來擺脫自身的困境。但馬來西亞政府卻嫌棄新加坡的華人太多,害怕新加坡的加入會改變國內馬來族居多的人口狀況。於是在1965年,馬來西亞聯邦政府通過修改憲法的方式,又將新加坡給踢了出去。
就這樣,原先加入了馬來西亞的新加坡被迫獨立了,但更壞的消息還在後面,原先在新加坡駐紮的幾萬英軍要全部撤退回國了(二戰結束後,英國並未在這一地區撤軍)。為什麼這是一個壞消息呢?因為當時新加坡有大量人口直接或間接服務於這幾萬英軍,這些英軍一旦撤退,新加坡必然會有大量的人口失業。這對於剛剛被馬來西亞開除的新加坡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一、新加坡與印度關係惡化
幾乎就在英軍撤退的同時,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便急匆匆地訪問印度。他向印度領導人表示,歡迎印度向新加坡派遣駐軍,這樣既可以保護新加坡的安全,又可以促進新加坡的就業。但很可惜的是,李光耀的設想最後並沒有成功。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那為什麼沒有成功呢?因為當時印度的死敵巴基斯坦加入了東南亞條約組織,而這個組織又是美國人一手建立的。但當時印度並不希望美國干涉亞洲事務,偏偏新加坡又與美國走得很近。於是在這一連串的關係之下,印度對新加坡並沒有什麼好感。
當然,更糟糕的還在後面。其實印度一直想在南亞地區擴展自己的影響力。但是美國也想這麼做,所以在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印度與美國的關係並不那麼和諧。為了抵制美國在南亞擴張影響,印度這一段時間都與蘇聯打得火熱。而此時的新加坡已經靠著美國人的投資經濟飛速發展,所以它在政治上也緊緊抱著美國的大腿。一面是討厭美國的印度,一面是追隨美國的新加坡,這兩個國家的關係是在冷戰結束之前,差點就到了崩潰絕交的邊緣。
但是誰能想到的是,冷戰剛剛結束沒有多久之後,這兩個國家的關係又火速回溫,並且一直稱兄道弟到今天。

二、新加坡幫助印度進入東南亞
冷戰結束之後,印度國力不斷發展,它開始尋求在東南亞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而此時的新加坡雖然經濟上已經非常發達,但畢竟是一個小國,所以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有限。因此新加坡便想加強與印度的聯繫,以此來擴大自己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於是在這兩種情況之下,印度與新加坡雙方一拍即合,兩國開始了許多領域的合作。
新加坡明白印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如果要加大這個大國對東南亞的影響,光是讓印度的力量進入新加坡本國是不夠的,新加坡需要的是讓印度的力量進入整個東南亞。於是在新加坡的促成之下,1995年,印度與東南亞國協成為全面合作對話夥伴。2003年,印度又和東協簽訂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此之前,中國也和東協簽訂過這個協議。這也就是說,在新加坡的促成之下,印度對東協的影響力開始直追中國。

印度的發展
三、新加坡與印度的經濟合作
印度擁有超過10億的人口,這對新加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而新加坡非常富裕,這對印度來說又是一個吸引投資的絕好目標。於是兩國在這種雙向吸引之下,開始了頻繁且深度的經濟合作。
2005年6月,印度與新加坡簽訂了《全面經濟合作協定》。這個協定的主要內容是,新加坡與印度雙方都大幅度削減對方的進口產品關稅。這個協議簽訂後不久,兩個國家也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新加坡與印度的貿易額,在不到8年的時間之內翻了2.5倍。而新加坡對印度的投資,也在3年的時間之內翻了將近40倍,並且一躍成為印度的第二大投資國。

印度的勞動力
四、新加坡與印度的軍事合作
冷戰結束之後,由於中國的崛起,東南亞地區原來由美國人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但是新加坡政府顯然對美國和中國都不怎麼放心,於是它便決定要引入印度的軍事影響力進入東南亞,以此來制衡中國和美國。
1993年,新加坡與印度第一次舉行聯合海軍軍事演習,他們的士兵能不能打不清楚,但是此後每年兩國都會如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2004年,新加坡和印度的共同國防論壇在新加坡召開,論壇召開之後,兩國的軍事聯繫又進一步加強了。後來到了2007年,印度竟然允許新加坡的空軍使用自己國內的部分軍事基地,當然了,新加坡會給印度錢。到了這一步,光說這兩個國家僅僅只是喜歡在一起練練兵已經沒有人相信了,他們在實質上已經結成了一種軍事聯盟。至於這個聯盟是防著誰的,請大家自己腦補。

印度軍演
時間到了2013年6月,新加坡與印度的聯合軍演已經擴展到了海陸空三軍,並且雙方的軍隊高層還不斷進行互訪,開展各種對話。只能說此時的新加坡和印度,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啊!

莫迪
文史君說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用來對照新加坡和印度的國際關係再合適不過了。兩國從冷戰之前關係一度惡化到要絕交,到後來冷戰之後為了彼此的利益,又進行了親兄弟一般的聯合。這真的是證明了,雖然各國的國際關係一直在變,但國際關係變化背後的基本理論卻一點也沒變。
參考文獻
畢世鴻:《列國志:新加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