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畫彩》視頻系列記錄五名中青年畫家,用不同創作媒介畫作,表達他們對新加坡生活的觀察。受數碼科技影響,他們的藝術觀點與技巧更現代新穎。
新加坡邁向城市化之後,在組屋區成長,經過網際網路洗禮的青年畫家通過怎樣的繪畫手法表現城市的變遷,傳達他們對日常生活的觀感與想像?他們的藝術觀點和技巧,與上一代畫家有何不同?
這是本地獨立導演林少鵬(56歲)與zaobao.sg合作,由Filmat36拍攝製作中文紀錄短片《新畫彩》(Sing Artistry,附英文字幕)系列的動機。

由林少鵬擔綱導演的《新畫彩》(Sing Artistry)共四集,每集10分鐘,訪問五位新銳畫家——沈成枝(53歲)、楊子揚(27歲)、劉軒齊(44歲)、林加淇(24歲)和張富銘(31歲),看他們如何以更具現代感,更新派的手法,呈現時代的蛻變,畫出另一種新加坡風貌。
第一集:水彩畫家沈成枝

【新畫彩】第一集沈成枝:用水彩販賣歡樂 於4月3日(早上11點30分播出)
水彩畫家沈成枝來自馬來西亞麻坡,自南洋藝術學院畢業後定居新加坡。他通過畫作把快樂帶給大家,其畫充滿幻想,遊戲與多媒體元素,魚不一定在水中游,可在天上飛。他的創作靈感來自兒時記憶與寫生觀察。畫里的西瓜小男孩是自我的化身。新作以新加坡地標建築融入有趣的元素,記錄之餘,加入自己的想法。

沈成枝水彩畫作為舊加冷機場大廈融入賽龍舟的幻想元素。
第二集:油畫家楊子揚

【新畫彩】第二集楊子揚:在油畫中表達幽默
於4月10日(早上11點30分播出)
全職畫家楊子揚的油畫取材自日常生活與平凡人物。在鄰里組屋區長大的楊子揚,畫街坊安哥安娣或者陌生人的表情,畫出不一樣的美感。有人說他畫里的人物愁眉苦臉,楊子揚認為是老百姓感覺生活疲憊但仍保持拼搏的精神。他也畫住家樓下的巴剎、咖啡店、垃圾桶、塑料椅、4D馬票等,表達他的情緒。

楊子揚的油畫《集中精神》(2018)畫下棋與圍觀的安哥,畫出不一樣的美感。
第三集:膠彩畫家劉軒齊

【新畫彩】第三集劉軒齊::炭條的古樸質感
於4月17日(早上11點30分播出)
劉軒齊畢業自中國上海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2009年從平面設計師轉行當全職畫家。他是大華銀行繪畫比賽新加坡資深組得主,對新加坡多元文化底蘊產生興趣。他的創作媒介以亞克力膠彩與炭筆為主,移動的雲朵和原地的石獅為主要意象,讓傳統與現代對話,也是他於2006年移民後與新加坡的對話。他認為,南洋精神是獅子精神,作品穿插波普藝術元素的現代感。
劉軒齊膠彩炭筆畫《逐雲追夢》以移動的雲朵和原地的石獅為意象。

劉軒齊膠彩炭筆畫《逐雲追夢》以移動的雲朵和原地的石獅為意象。
第四集:版畫家林加淇和張富銘


【新畫彩】第四集林加淇張富銘:只要一把刀就可以做藝術
於4月24日(早上11點30分播出)
畢業自拉薩爾藝術學院主修版畫,林加淇取材於組屋生活特色,以及有趣的細節,如停車場、走道、窗口、燒金紙桶等,採用水泥和細沙作刻板,因為組屋就是混凝土建築。她也在木版上雕刻並加色。

林加淇的版畫《喂貓的人》描繪組屋區日常景象。
同樣畢業自拉薩爾主修版畫的張富銘,傳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寫實畫派,以黑白木刻版畫直指社會現象,反映人與飯碗的關係,以及新加坡人望子成龍,往上攀爬的風氣,傳達現代生活的不確定性,很有力量。

張富銘的黑白木刻版畫《交易》。
記者:黃向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