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婧
中國新加坡商會上海分會秘書長翁國輝說,商會成員企業中,約10%分布在餐飲、酒店和零售業等受封控直接衝擊的行業,價值鏈上下游的其他產業也會隨之受影響。會員企業反映,沒有明確的解封時間,是他們眼下最大的擔憂,不知要如何應對。
餐館停業的第14天,新加坡店主李寶財感嘆:「上海現在就像死城一樣。」
李寶財在上海靜安區開設的東南亞菜餐館,在浦西封城前半個月已被當局叫停堂食,被迫轉向外賣生意,營業額隨之下跌。4月1日上海全面封控後,餐館生意隨全城一起陷入停頓,他預計這個局面將持續到5月。

上海實施封控措施對餐飲業者造成極大衝擊。圖為當局用共享腳踏車圍封一條道路,路上空無一人。(路透社)
62歲的李寶財告訴《聯合早報》,兩年前冠病疫情暴發初期,餐館整整停業三個半月,重開後又花了四個多月才回到疫情前水平。「現在看來,「五一」長假前恢復營業是不太可能了,只希望這一輪不會像當初那麼慘。」
上海周三(4月13日)新增感染者超過2萬7000例,再度刷新本輪疫情暴發以來的紀錄。遙遙無期的解封令新加坡餐飲業者飽受煎熬。有業者轉接線上訂單,也有員工留守餐館等待轉機。而原料價格上漲、外賣騎手稀缺、租金難獲減免,都為企業自救帶來挑戰。
麵包物語(BreadTalk,在中國大陸稱麵包新語)在上海的30多家門店,本月以來均為關閉狀態,至今尚未收到允許開業的通知。不過,公司獲得疫情防控生活物資保供企業資格,位於普陀區的中央工廠得以維持閉環生產。
麵包新語集團中國烘焙業品牌負責人告訴《聯合早報》,目前工廠以供應政府保供商品為主,也接一些居民小區的團購訂單。但公司大部分銷售還是來源於門店,「每家門店都相當於是一個小型工廠,很多新鮮烘焙的麵包,不適合工廠大規模生產。門店不能開對我們影響很大。」
除了生產受限,物流運輸途中也要嚴格遵守防疫要求,司機要不斷接受每個關卡的證照檢查,他們必須持有防疫保障臨時通行證及48小時核酸證明。這導致從市郊到市中心原本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在封控最嚴時要花費長達七至八個小時。此外,外包運輸的費用也水漲船高,每到一個地址送貨,司機就要加收200元(人民幣,約42新元)。
對於更多小型業者而言,不要說獲取保供企業資格,就連尋找外賣騎手都難如登天。一名新加坡商人開在徐匯區的餐館,至今還有員工留守店內,但封控時間一再延長,令等待愈發徒勞。
這名張姓業者受訪時說,有家住浦東的員工在浦東封控前夕搬到店裡,以便繼續工作。沒想到隨後封控的浦西也並未如期解封,所幸店內還有食材和凈水可以維生。
他也反映,早在上海封城前,餐館生意就受疫情影響。「過去半年疫情一直反覆,客流也很不穩定。今年來更多人轉向居家辦公,我們也開設了外賣服務。好不容易生意有些起色,又碰上封城,房東也不給減免租金。再這樣下去,恐怕餐館也支撐不了多久。」

麵包物語在上海的一家門店。(網際網路)
獅城業者:作為外資業者中國政府不會給予補貼
上海市3月29日發布《全力抗疫情助企業促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21條措施,為符合條件的企業防疫和消殺支出給予補貼支持,並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加強融資擔保支持等。不過,其中多數政策僅適用於中國企業。
李寶財回憶,兩年前中國政府為受疫情影響企業推出大量扶持政策時,餐館就未能從中受惠,這次估計也不例外。「作為小型外資餐飲業者,中國政府不會補貼我們。一直鼓勵我們出海闖蕩的新加坡政府,在這種時候也沒有支持我們……我們這些在異國打拚的新加坡人,就像被遺忘的異鄉遊魂一樣。」
中國新加坡商會上海分會秘書長翁國輝說,商會成員企業中,約10%分布在餐飲、酒店和零售業等受封控直接衝擊的行業,價值鏈上下游的其他產業也會隨之受影響。會員企業反映,沒有明確的解封時間,是他們眼下最大的擔憂,「大家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要如何應對。」
翁國輝披露,商會正與各方協調,計劃組織線上論壇、諮詢課程等一系列活動,為會員企業紓困答疑。「新加坡企業社群有守望相助的甘榜精神和百折不撓的韌勁,我們一起渡過了2020年初的難關,相信這次也可以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