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文明越來越發達,但世人卻越來越感到孤單寂寞。(海峽時報)
作者 程英生
人類文明越來越發達,但世人卻越來越感到孤單寂寞。
孤獨難捱,久成疾病,危害社會安寧,各地政府不得不重視。其中,英國和日本動作最大。
2018年,英國破天荒地設立「孤獨部長」(或譯孤獨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一職,當時的首相特蕾莎說,太多英國人感到孤單寂寞,成了現代生活的悲哀現象。根據當地一項調查,900萬英國人(占人口14%)常感到寂寞無奈。

英國2018年第一任「孤獨部長」Tracey Crouch。(每日郵報)
2021年,日本這個自殺率偏高、獨居老人特多的國家,決定向英國看齊,也委任了一位「孤獨大臣」,向日益明顯的國民「孤獨感」、「社會疏離感」宣戰。
至少600萬名日本老人(65歲以上)是獨居的,以百分比來說,五分之一的老人是「空巢老人」,很多晚景淒涼,常常都有「孤獨死」的事件。

日本四國德島縣偏遠山區的名頃村,2019年只剩約27名村民居住,而且清一色都是長者。其中一名居民——現年71歲的綾野月美(右一)為了幫名頃村增添「人氣」,製作出數百個真人大小的稻草人以各種富有生活氣息的造型放置在村中各地,這些稻草人數量如今已多達350個,是村民的10倍以上,吸引不少人慕名去觀光,真的為這個「無人小村」增添不少人氣。(法新社)
當然,獨居現象和孤獨寂寞的問題,並非日本和英國獨有。在世界各個角落,這是個日益普遍的現象。
在美國,獨居人群近人口的28%,五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經常感到寂寞無助。在冠病疫情高峰時期,高達57%的紐約市民說他們有時或很多時候感到孤單,覺得自己與社會隔離了。
中國獨居人群也越來越多,在2019年達9000萬人,占了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在芬蘭、德國和瑞典獨居者高達40%。隨著各地單身不婚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數目必會繼續增加。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快速增多,獨居、孤寡的「空巢老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一些老人則因子女在其他城市工作,或者因女子很少回家,而陷入孤獨寂寞的「空巢」狀態。(聯合早報)
在新加坡,獨居的老人也逐年增加,在2020年多達6萬多人。政府和學者也不時表示關注獨居老人的身心健康。
當然,單身獨居人士之中,並非人人都感到孤獨,不少生活得熱鬧充實。然而,各地政府和學界都發現,無論男女老少,孤獨感的滋長已經成了趨勢,由此衍生的社會問題越來越明顯,因此不得不正視。

新加坡的年長者在疫情蔓延的氛圍中,總會感到焦慮和恐懼,獨居老人更易忽略身心狀態。(聯合早報)
過去兩年疫情蔓延之下,鎖國封城和居家辦公的舉措,原本孤獨的人更感無奈,一些原本不算孤獨的人,居家日子久了,也感到冷清鬱悶。
醫學專家提醒,孤獨寂寞不利身心健康。《紐約時報》近日就有一篇報道題為「孤獨如何損害我們的健康」。它還用了更讓人傷感的副題:
「在冠病疫情前,就已經有一股孤獨浪潮,正在危害健康和人類壽命」。

(紐約時報)
文章引述腦科專家的話說,人類喜歡群居,這符合進化論。人腦視「孤獨」為「威脅」,壓力一來,身體會分泌一種荷爾蒙,導致心跳加快,血壓血糖升高,身體也會製造更多有害的細胞和抗體,長久下來,精神狀況必會受損,甚至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症、中風和老人痴呆症等。
一份醫學研究報告還說,孤獨感和缺乏社交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好比一個人一天抽15支香菸。
無論是在什麼地方,孤獨帶來的問題都很難解決,因為這涉及家庭和婚姻觀念,以及現代生活習慣的改變。
婚姻家庭生活和兩三代同堂,有其溫暖的一面,但也是許多紛爭和煩惱的來源,為影視創作者帶來源源不絕的家庭倫理題材。
做人就是那麼艱難。一家人一起生活不易,一個人孤單過日子也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