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主婦胡莉清當送餐員幫補家用。她每天早上8時載幼子上學後,就利用三個多小時的空檔送餐,中午接兒子回家。由於擔心電動腳踏車必須在馬路上騎行較危險,她因此堅持使用傳統腳踏車。
冠病疫情影響丈夫的收入,為幫補家用,家庭主婦胡莉清(37歲)兩年多前,毅然當起部分時間送餐員。
胡莉清的弟弟也是送餐員,推薦她送餐。不少送餐員以電動腳踏車代步,她卻堅持使用傳統腳踏車。
「傳統腳踏車靠人力踩踏,比較吃力,尤其是上斜坡,但好處是可以在人行道上行駛,比較安全。
「電動腳踏車必須在馬路上騎行,比較危險,我孩子還小,所以不會考慮。馬路上有很多車輛,有時看到送餐同行開著電動腳踏車,與車並行,也為他們捏把冷汗。」
胡莉清有三個兒子,老大和老二分別為18歲和16歲,幼子6歲,念幼稚園二年級。
她目前騎的是入行的第三輛腳踏車了。「第一輛被偷,第二輛嫌重,轉送朋友了。」
胡莉清說,腳踏車不貴,百多元就買得到,上網添購的配件,包括輪子、餐食存放架,以及幼子的迷你車座等,其實更花錢。
她自行安裝所有配件,尤其注意配件栓得緊不緊。「像兒子的座位,要非常紮實。這個迷你扶手,讓他騎車時握著,我也比較放心。」
每天早上8時左右,胡莉清載幼子上學後,就利用三個多小時的空檔送餐,中午接兒子回家。
她的丈夫是普通員工,收入不高。她一周工作六天,還自動上繳公積金。
今年的勞動節,胡莉清和同行卓素霞(51歲)相約到武吉班讓民眾俱樂部,領取「送餐員項目」(Project Rider)配合開齋節分派的禮包和禮券。
考慮到送餐員屬自僱人士,工作不穩定也沒工會代表,武吉班讓公民諮詢委員會今年初推出該項目,支援區內的百多名送餐員。它也創建WhatsApp群聊,讓送餐員分享工作的苦樂,並藉助基層組織的網絡,解決日常碰到的問題。
胡莉清說,這個協助送餐員的平台,讓她不再覺得孤單,「感覺有人愛護我們,關心我們的福利。」
今年1月農曆新年前,她和同行首次分獲禮券和禮包。勞動節分獲的第二個禮包,包括口罩、馬來糕點及該區議員連榮華贈送的冷凍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