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進南洋文藝世界
2021年底,一場跨越了光陰與距離的特別展覽,在新加坡的博義藝術空間徐徐展開。這場畫展就是「汪家芳山水:獅城珍藏」展。

汪家芳為知名的藝術大師,他有著中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文聯委員等諸多榮譽加身。

這次展出中,不僅有著獅城藏家多年以來收藏的汪家芳作品,如立軸、手卷、冊頁、扇面、和瓷繪創作等,還有著汪家芳於2019年在新加坡進行的十幅關於牛車水、萊佛士酒店、濱海藝術中心等知名地標的風景寫生。




為何在疫情陰霾尚未消散的時刻,獅城會有這樣關於一位聲名斐然、遠隔重洋、身在中國的畫家汪家芳的展覽呢?這一切,要從汪家芳與新加坡收藏家摯友20年的珍貴情誼說起。
一起來聽一聽汪家芳和三位新加坡藏家,共同講述他們的故事吧。
三位新加坡藏家分別為博義藝術空間創始人林發祥與廖慧蓮夫婦、藝術愛好者蔡永義,三人一起在博義藝術空間裡舉行了這場特別的展覽。
2019年5月的時候,三位新加坡藏家與汪家芳同游黃山。

左:林發祥 中:廖慧蓮
右:汪家芳 後:蔡永義
在安徽黃山屯溪,汪家芳受邀「以墨會友」時,興致大發,揮毫落紙,為林發祥與廖慧蓮夫婦寫下了兩幅頗具美好寓意的書法墨寶——《同根亘古》和《翼比樂年》。

《同根亘古》寓意著大家不論國籍,同為炎黃子孫,一脈相傳。

*同根亘古*
《翼比樂年》則是汪家芳對林發祥與廖慧蓮夫婦退休後幸福恩愛的美好生活的記錄與綿長祝福。

*翼比樂年*
2019年8月,汪家芳與夫人及四位友人一起,遠赴獅城,參加蔡永義之子於萊佛士酒店舉行的婚禮。



把酒言歡之餘,汪家芳還在短短三天的時間內,創作了頗具南洋風情的新加坡地標系列寫生畫作,如自身下榻的萊佛士酒店、唐人街牛車水、色彩繽紛的哈芝巷等。

*獅城遊記·六 萊佛士酒店*
在好友蔡永義遇到人生的低谷時,汪家芳特意繪製了頗具宋元氣象的《醉翁同樂圖》,用無言的筆墨為其開解。

*醉翁同樂圖*
《醉翁同樂圖》中,有13位文人墨客在山水之間吟詩作對,把酒言歡,悠哉悠哉,何其樂哉。這幅特別的金菚畫令人不由得望而忘憂,超然灑脫。
關於這次展覽,遠在上海的汪家芳親自對六幅展品進行了解讀。

*祥雲*
《祥雲》這幅畫顛覆了傳統山水畫的視覺和審美,畫中沒有遠景、中景、近景這種三維空間,而是採用了電影中常用的蒙太奇手法,將萬物眾生拉入同一個平面中,給人造成了極大的視覺衝擊力和審美上的震撼。

*鋼城印象*
《鋼城印象》通過線條和平面宛如刀刻一樣遒勁的張力,和簡單的水墨黑白顏色衝擊,訴說著上海寶鋼的鋼鐵精神。

*萬壑縱橫百年塬*
《萬壑縱橫百年塬》繪製的為夕陽下層巒疊嶂的陝西黃土高坡。
汪家芳通過平面切割方式來展示黃土大地的遼闊、博大與深邃,在中國山水畫家中,用這種獨特的手法來表現黃土的,汪家芳為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積雪華山秀*
《積雪華山秀》中,汪家芳選擇了雪天華山古亭的風景,來體現華山的肅穆、莊嚴與險峻。
這幅畫中,傳統的筆墨和現代的構圖完美融合,為汪家芳的經典之作。

*印象皖南*
《印象皖南》的色調非常特別,它有著寒冬即將結束、春天就要來臨的生機勃勃之感。
安徽皖南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近代史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汪家芳用同類色畫法繪製皖南的雲和山脈,進而展現皖南悠遠的文化歷史和深刻的精神內涵。

*松風飛泉吟詩圖*
《松風飛泉吟詩圖》中有著萬壑松風、涓涓細流、道士低語。
這個和諧的畫面絕佳地體現了唐代王維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汪家芳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用同色調的大場面彰顯中國古代文人的詩意。
汪家芳還回答了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總裁劉思偉先生關於藝術和收藏領域的七個問題,一問一答間,蘊含了藝術的真諦,體現了汪家芳與獅城的深厚羈絆。

在此,南洋文藝精選了兩個問題,相信大家閱讀後,會對藝術、對收藏,產生更深刻的、不一樣的領悟。
劉思偉
中國的水墨畫,對您來說,最吸引您的地方是哪裡呢?
汪家芳
中國的水墨畫是一個代名詞。從西方國家來講,稱呼這類畫叫水墨。而實際上水墨畫並不只是純粹的是黑與白,它是有色彩的。
我之所以要研究水墨畫是因為它其中蘊含著中國禪宗的深意,蘊含著道教和佛教的理念。

*雲里霧裡話江南*
水墨畫中有著滲透的元素和無窮的變化。西方油畫是固定的一筆又一筆繪製而成的。中國畫中的水墨,在一張宣紙上,有著滲透,水與墨和紙之間產生一種奇妙的接觸,這其中便蘊含著無窮的那種奧秘。
隨即,藝術家要對其因勢利導,並及時地感受它和掌握它。所以水墨畫除了本身的韻味之外,還有著無盡的知識和學問在其中流淌,而這就是水墨畫的精神內涵之所在。所以為什麼大家說中國的文人畫很厲害?因為這是一個文化的承載。
劉思偉
請問汪老師,您對新加坡的收藏家有著怎樣的印象呢?
汪家芳
從02年去新加坡至今,一晃已經快20年了。那時候,我的作品第一次到新加坡時,並沒有像程十發、徐悲鴻等前輩為人所知,我的名字在新加坡幾乎是一片空白。
因為我感覺新加坡的文化是做事非常理性,新加坡藏家會先對你這個人、你的身世、你的閱歷、你的經歷、你的學畫的過程、你的家庭背景、你的社會背景、你的文化背景等,要先有一個全盤的一個認知和了解,進而他們通過詢問專家和自己的感覺,來看這個畫家是否有前途和發展空間。後來他們說,行!便開始慢慢地出手收藏我的畫。

*獅城遊記·三 國際金融中心*
其實第一次收藏我的作品的,是新加坡幾個真正的藏家。他們都是金融界的,從投資的一種眼光和角度來進行收藏的。這樣一收藏,便收藏了整整18年。
這批藏家的影響面很大,他們有收藏界、有金融界、有文化界、有政界……在新加坡的各行各業,都有我創作的收藏家。所以說呢我感覺,在新加坡,我算還是比較幸運。因為在新加坡我和收藏家們從開始交往到現在,大概有20年。他們也一如既往地收藏我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