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所做出的決定,有些看起來靠向這個國家的這邊,有些看起來又像是靠向另一個國家的那邊。
但,實際上,新加坡所做的決定,所靠向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新加坡的國家利益。
新加坡內政部兼律政部部長(相當於公安部兼司法部部長)尚穆根說:「我們靠向的,是新加坡,是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秉持的原則。」

尚穆根參加新加坡福建會館新春團拜時,發表了這個看法。
他說,新加坡時刻把本國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毫不畏懼地維護本國國家利益,堅守原則,堅守立場,前後一致不動搖,不選邊,保持客觀。
尚穆根強調,新加坡不能受任何國家左右,無論大國小國,無論與新加坡關係有多好,「我們都不能受外國支配」。
挺住壓力不抄外國作業 並非為了討好中國
尚穆根舉例說,在中國結束清零策略之後,有些國家採取措施,提高來自中國入境旅客的防疫限制。當時,也有不少人向新加坡政府反映,應該採取同樣限制措施,防止病毒輸入。
但是,新加坡的專家團分析局勢和數據之後認為,雖然陽性病患大增,但是並未出現新的病毒株。
同時,新加坡政府分析判斷,來自中國的旅客即便有陽性病例,需要住院治療的並不多,因此,不會對新加坡的醫療資源形成壓力。
於是,新加坡政府挺住壓力,決定不抄作業,不提高來自中國的旅客的入境限制措施。
尚穆根明確指出,新加坡為何不抄作業?「並非我們要討好中國,我們的決策依據的是醫學和科學,以及專家的判斷。」
他說,從目前看來,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因此現在來自中國的輸入病例每周只有少於5起。
尚達曼說,實際上,新中兩國現在處於增加往返航班的好時機,兩國的民航部門正對此進行調研。
沒有人欠新加坡一頓飯
他引述建國總理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之後的第一次新年獻詞。當時,李光耀說,新加坡必須加強對外聯繫,擴大全球貿易,建立健全、穩定、具有可預見性的政治環境,為經濟領域的高速發展創造條件。
尚穆根說:「新加坡是小國,沒有人有義務養活我們,要生存就得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取得優於他人的卓越成績,這樣,其他國家才會願意與我們往來合作。」
他說,自獨立的50多年以來,由於新加坡秉持這些理念和原則,經濟和生活水準突飛猛進,從1965年人均GDP僅有500美元,發展到今天的5萬5000美元;新加坡社會和政治維持穩定,治安和國際聲譽良好,並且與全球多地建立聯繫,成為了全球性的國際都市。
尚穆根說,新加坡很小,很容易受到外來影響。人民是唯一的資源,「我們必須協助政府,堅守新加坡人的價值觀,確保新加坡的治理只能有新加坡人決定。」
新加坡面對自獨立以來
最嚴峻的國際局勢
尚穆根說,新加坡目前面對的,是自獨立以來最嚴峻的國際局勢,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充滿各種挑戰。
他說,歐洲的俄烏戰爭已陷入泥潭,雙方都不肯罷休,美國和北約向烏克蘭提供更多先進武器;但俄羅斯難以被擊敗,它有廣大幅員,也有豐富的資源;在軍事上,俄羅斯有化學武器,也有核武,如果逼到牆角,不能排除俄羅斯動用更為危險的武器,到時整個世界都會面對難以預見的惡果。
尚穆根說,亞太地區存在超級強國衝突的風險。受「氣球事件」影響,中美關係進一步滑落。現在,中美雙方不僅僅把對方視為競爭對手,甚至視為威脅。
延展閱讀
新加坡外長:「飄蕩的氣球」
本地時間2月4日,在美國擊落無人飛艇之前,新加坡外長維文在接受本地媒體詢問時,就中美關係最新事態發表看法。
他說:「大家期待已久的布林肯國務卿北京之行被推遲,令人遺憾。不過這也說明,安排好的會面和接觸機會,是能夠這麼輕而易舉地被意料之外的事件打亂。而這次的意外事件,是飄越(drifting across) 美洲大陸的一個氣球。」

維文說,東南亞國家十分關注目前令人憂慮的中美關係;從東南亞角度來說,中美之間會面和交流的次數越多,溝通的渠道越多,就更有機會減少誤會,希望雙方自我克制,減少摩擦。
他舉例說,去年12月,中國兩架殲11和美國一架RC135偵察機貼近飛行,相互距離只有六米,這類事件風險很高,有些風險是可預見的,有些則是不可預見。這類事件發生越少越好,「我們希望,中美雙方能達致一種權宜的妥協」。
「新加坡眼」分析,整件事的最大關鍵在於此物件是否有動力,以及是否可控。如果確實失控,那麼「侵犯主權」一說恐怕很難成立。根據中國外交部的說法是「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嚴重偏離預定航線」,新加坡外長使用「drifting」(飄蕩)一詞,看來與中國的說法頗為接近。
尚穆根說,海峽問題是中美關係的重中之重。台D對中國來說絕對是紅線,但是,「如果你閱讀西方的報紙,就發現它們的態度是:應該保護台w免受攻擊。
另,1992年台.w民調顯示,17%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而最近的民調顯示,這個比例上升到三分之二,是以往的四倍。
尚穆根說,在海峽問題上,各方的舉動加劇了局勢的緊張。去年八月,佩洛西去了台北。中國作出反應,以軍事演習和飛彈試射回敬,有人分析,這已近似封島。現在,又有消息傳來,說美國新任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計劃訪台。
擦槍走火的風險越來越高
保護主義蔓延全球
尚穆根說,遠在歐洲的俄烏戰爭已經讓新加坡感受到衝擊,如果海峽出現衝突,那麼對新加坡的直接衝擊將會非常大;如果中美之間發生衝突,那麼,對全球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他說,我們希望海峽不要發生衝突,但是,出現擦槍走火的風險越來越高。
尚穆根說,除了俄烏戰爭和超級強國衝突的風險,全球現在還面對著保護主義威脅。在以往,人類通過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規則取得經濟發展和生活提升,合作共贏,但現在,到處都有貿易保護主義,甚至有些國家把國家貿易當作武器使用。
他說,新加坡過去50多年的發展,依靠的是全球的自由、多邊貿易體系,已經遵循規則的做法,但是,這些體系和原則現在已經開始坍塌。例如,中國幾年前提出「中國製造2025」,美國和歐盟當時指責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補貼資助本土企業;但是,現在美國自己提出「2022晶片與科學法令」和「通貨膨脹削減法令」,也補貼資助本土半導體和綠色領域企業,而且,歐洲也準備推出類似計劃。
尚穆根說,越來越多國家推出保護主義措施,最終誰吃虧?誰損失最大?
小國損失最大,如新加坡。新加坡是全球供應鏈上的一環,如果保護主義持續,新加坡會遭受很大的損失。
本區域須維持勢力均衡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如何才能繼續生存?
尚穆根說,新加坡認為,為了在本地區維持勢力均衡,需要多國的參與;多年來,新加坡與中國、美國、歐洲國家都維持良好關係。
他說,新加坡支持美國在本區域維持經濟、軍事和安全力量,以及美國為本區域進行的投資以及創造的就業崗位。同時,新加坡維持與中國的密切關係,中國是新加坡的最大貿易夥伴,數十年來,兩國之間存在大量合作,包括政府間的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和重慶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的合作。至於歐盟,新加坡從德國購買潛艇,則是與歐盟合作的例子。
尚穆根說,有些區域大國認為只有亞洲國家才有資格參與本地區事務,「我們是小國,我們的看法不一樣;大國不一定接受我們的觀點,但是我們希望能夠求同存異。」
他說,在小國所處的區域,相對於只有一個超強勢力,如果存在多方勢力均衡,對小國來說是比較安全的局面。
跨國企業持續看好新加坡
尚穆根說,在國際上,「我們必須讓其他人看到,新加坡獨樹一幟,胸有成竹,最重要的是,我們有勇氣、有毅力來為新加坡做應該做的事。」
他說,皮尤研究中心近期一個調研結果顯示,新加坡75%人們認為,今天的新加坡比疫前的新加坡還團結,相比之下,在全球範圍內,61%人們認為,他們所處的國家比疫前還分裂。
尚穆根說,儘管保護主義在全球出現,但是,許多跨國企業和投資人仍持續看好新加坡。
他在總結時說,新加坡面臨的挑戰是極其艱巨的,但是,新加坡有穩固的根基。由於有新加坡人民、體系和財務儲備,新加坡具備比以往更強的抗力。
尚穆根向福建會館新春團拜的兩百多位賓客說:「身為內閣部長,身為非華人,我請大家協助總理、協助黃循財副總理、協助內閣,維護新加坡人的價值觀,幫助政府,保證新加坡的政策只能由新加坡人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