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多起跟垃圾屋有關的患引發各界關注。(新明日報圖)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透露,有210起組屋囤積儲物案例經管理後嚴重情況降低,但仍有260間垃圾屋待處理。
《新明日報》報道,近來跟垃圾屋有關的火患引起各界關注,不少議員就在昨天的國會提出詢問。
沈穎在國會復會上指出,囤積行為的根本原因很複雜,它可以是潛在的心理健康狀況如強迫症,或者個人在遭受創傷或悲痛後形成等等。
由社區事務署領導的核心小組負責處理這類垃圾屋的個案,並且和多個機構一同合作解決。
沈穎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當局成功減少210起囤積儲物案例的嚴重程度,當局也積極確保這些個案沒有再度出現重新囤積的情況。
目前還有260起囤積儲物個案待解決。沈穎表示,這些複雜案例仍待解決部分原因跟囤積者不願讓當局介入清除垃圾有關。她透露,一些極端個案甚至以自殘方式來威脅當局人員,不讓他們進行清理工作。
沈穎說,下來幾個月當局將加強對走廊囤積雜物的執法力度,還有相關的宣導。
新加坡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費紹爾副教授今午也在國會宣布,為了更好地應
付組屋火患,民防部隊會同建屋發展局、市鎮理事會和淡馬錫基金會展開試行計劃,在每兩座組屋的電梯口放置滅火器。
囤積者未必都是長者
沈穎指出,雖然囤積行為更經常出現在年長者身上,但其他年齡層可能也會有這種行為,而且它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惡化。
個人可能在家中儲物,也可能延伸並占用到公共走廊等公共區域。囤積儲物不單會因食物腐爛而導致害蟲滋生,或構成火災風險,居住者也可能因出口通道被儲物堵住,在緊急情況下可能無法逃生。
在囤積管理框架下,囤積儲物案例將根據是否對公眾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進行評估優先次序,如果發現風險達到違法的程度,監管機構將發布命令或對囤積者或屋主採取執法行動。
另外,如果囤積者被懷疑有心理健康問題,囤積者將被轉介到護聯中心(AIC)或心理衛生學院(IMH)接受精神評估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