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地區文化多元,其中不乏資深藏家,而源源不斷湧現的新藏家也為這一地區藝術市場的後續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

克里絲汀 · 艾珠( Christine Ay Tjoe) 《小蒼蠅及其他翅膀》
2013年作 布面油畫 165.3m×150.5cm
2017年香港富藝斯拍賣 成交價:1172 萬港元
《收藏·拍賣》:繼香港、首爾之後,新加坡會成為下一個市場交易中心嗎?
馬穎子:其實我們不需要把各個國家、地區分得那麼明顯,因為亞洲區市場很廣闊,應該有很多不同的藝術中心點,這是一個正常的生態。只不過剛好現在這個階段,首爾和新加坡都有了自己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品牌,就有了更多關注度和話題點。
新加坡當代藝術的受眾增長迅速,對很多關注東南亞地區市場的藏家、行業人士而言,新加坡確實是首選。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的天然樞紐和文化中心,擁有卓越的基礎設施、社會政治環境穩定、支持文化藝術的政策制度等促進了新加坡文化多樣性的共存。財富管理公司、家族理財辦公室和高凈值人士越來越多地轉移到新加坡,很多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藏家都暫住在新加坡。據相關市場報告顯示,2012—2022年間,香港百萬富翁(美元)人數下降了27%,而新加坡百萬富翁人數增長了40%,其也超越香港成為全球第五位擁有最多百萬富翁的地區。未來10年內,新加坡很有可能超過澳大利亞,成為亞洲成年人中百萬富翁比例最高的國家。此外,越來越多大型公共藝術節目選擇落地新加坡,同時還有私人藏家、美術館、博物館、自發性團隊組織等力量在同步推動市場,相繼帶動當地的活躍度。但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條件,大部分東南亞國家政府雖然都有對於藝術的扶持政策,但程度不一,自然收到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納堤·尤塔瑞《國王》 2011年作
款識:Natee Utarit 2011 《King》 (畫背)
油彩 畫布 200x320cm
成交價:275萬港元
《收藏·拍賣》:除了大家熟知的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其他東南亞國家藝術生態和市場發展如何?
馬穎子:我們一路都有關注這幾個國家的市場變化,並保持與各國藏家的溝通聯繫。其實,這幾個國家的藏家在香港的拍賣市場很活躍。我經常會和東南亞不同的客人見面,以泰國為例,其藝術市場正蓬勃發展,每一次去泰國都能給我非常多的驚喜。泰國有很多年輕收藏家,對富藝斯提供的作品很有興趣,除了買手錶、珠寶,也在逐步轉移目標購買藝術品。他們的收藏眼光都很國際化,但當地的藝術文化生態發展還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他們經常會在不同的國家看拍賣、購藏作品。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收藏拍賣雜誌,感謝授權看南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