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齡化中的社會」跨進「老齡化社會」,法國花了115年,瑞典花了85年,美國花了69年;而新加坡,只用了19年。

1999年,新加坡是「老齡化中的社會」。19年後,2017年,新加坡進一步成為「老齡化社會」。所謂「老齡化中的社會」,指的是超過7%人口滿65歲,「老齡化社會」則是14%人口滿65歲。
而到了2026年,新加坡將有21%人口滿65歲,大踏步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也就三年後的事啊,「超老齡化社會」,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兒嚇人?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從現在到2030年,新加坡人口將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迅速老化。
每年一個百分點是什麼意思?新加坡常住人口570萬,也就是說,每年有近6萬人步入65歲門檻。 社會的老齡化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由於經濟、社會、科技發展,人們的預期壽命增長了,壽星越來越多;另一個則是出生率不高,人口無法自然補充。一邊是老人越來越多,另一邊是年輕人越來越少,因此,社會老齡化步伐加速。

我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概一百年前,我祖父從福建金門南來之後,在新加坡生育六個孩子,兩個夭折,四個長大成人。
四個孩子當中,老大生了四個,老二(也就是我父親)生了三個,老三有兩個,老四有一個。看到趨勢了嗎?
到了我這一代,只有我和我弟弟各有一個孩子。
經濟高度發達、婦女教育程度高、高度城市化,這三個因素疊加在一起,人們愈加不願生育,這是所有發達城市的痛苦經歷,新加坡也不例外。1983年,李光耀在國慶群眾大會上明確說:「我們不可能要求(婦女)一方面在外當醫生、當工程師,有繁重的工作,而另一方面還能生養一大家子孩子。」
引入移民,補充人口
本土人口繼續萎縮,怎麼才能保證有足夠的人口體量來支撐國家發展?一個明顯的解決辦法就是,既然本地人不生,那就引進外來移民。
於是,從90年代開始,新加坡大量引進外來移民。
從2010年開始,儘管每年發放永久居民權從近六萬人降至三萬人左右,但每年獲取公民權的人數基本維持在兩萬人以上,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間,2020年、2021年也各自有2萬1000多人入籍新加坡。

當然,由於新加坡本地人華族生育率最低,為了保持新加坡人口的種族結構,移民主要仍是華人組成。

不過,除了華人、印度人移民,也有一些非傳統地區移民也進入新加坡。
儘管新移民不斷進入,但是,社會老齡化勢不可擋。新加坡政府提出五個舉措,來應對超老齡化社會的挑戰。
一、保持勞動人口活躍
古語有云:人到七十古來稀。 沒錯,這確實是古語。
現代人,七十歲常見得很。以新加坡來說,2021年人均預期壽命是83.5歲。

從1960年到2021年,在40年大約兩代人的時間,新加坡居民的預期壽命從65歲左右升至83.5歲,增加了近20年。
生活在60年代的人,如果55歲退休,需要大約10年的生活費安度晚年。今天的人,如果還是55歲退休,那麼,就需要預備幾乎30年的資金,才能安度晚年。
假設22歲至25歲開始工作,55歲退休,預期壽命83.5歲,這麼一來,等於在工作的30年內,必須存夠退休後30年的生活費,幾乎是「一對一」。
非常累。
另一方面,對一些人來說,工作除了提供經濟基礎,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部分。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是毫不介意工作到七八十歲,關鍵有兩個:一、健康和精神狀態許可,二、工作內容有意義、有價值。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已是箭在弦上。
很多人以為,提高退休年齡是讓你工作到老死。這是很有趣的誤會。
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並不表示你必須繼續干,不能退休;而是說,在法定年齡之前,僱主不能以年齡為理由讓你走人。換句話說,提高退休年齡是對人們工作權的保障,而不是對退休權的限制。
實際上,任何人在任何年齡都能自主退休,法律並不規定你不能在退休年齡之前退休。難道沒聽說過有些人35歲就已經賺夠了,退休了,干不掙錢但自己喜歡的事去了。
還有一點,新加坡法律規定,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之後,如果員工身體條件允許而且本身自願,工作表現良好,僱主有義務返聘,稱為「重新僱傭」,合同一年一簽,直到68歲。

(圖源:衛生部長王乙康臉書)
如果僱主實在沒有合適的崗位給予返聘,則必須提供高達3.5個月工資的「僱傭援助金」,讓年長員工可以度過失業期,好好找下家。僱傭援助金不少於6250新元,以1萬4750新元為定限。
目前,新加坡人法定退休年齡是63歲,將在2030年之前逐漸調高到65歲;重新僱傭年齡是68歲,將逐漸調高到70歲。
換句話說,到了2030年,65歲之前,任何人可以自願退休,但僱主不能提出要求;在65歲退休之後,如果符合條件,僱主有義務重新僱傭,直到70歲,否則就得給一筆僱傭援助金。
政府也會努力提高經濟產業價值和生產力,實現產業轉型,讓工作崗位和要求不受年齡所限。
二、提高退休保障
公積金是一種強制儲蓄。到了55歲時,員工可以從公積金取出一筆錢,餘款則繼續存在公積金戶頭,到了65歲時以年金按月派發,提供退休生活之所需。

員工繳交公積金的比例按年齡調整,從55歲開始,年齡越高的,交得越少,等於是領到手裡的錢多了,存到公積金里的錢少了。在公積金里的錢少了,65歲之後的年金也就少了。
為了提高年金,55歲以上員工的公積金繳交率會陸續上調,最終,60歲及以下員工的公積金繳交將統一,60歲以上才逐步減少。
三、改進住房與社區
第三個舉措是改進住房與社區,例如增添無障礙出行設施。
另外,必須鼓勵年長者與年輕人混居,避免「老齡社區」的出現。
在一些「老區」如女皇鎮,政府繼續建造新的住宅項目,在社區內即設有年長者使用的保健區和活動中心,也設有幼兒園,鼓勵、推動代際融合居住,對年長者身心健康有益。

有人發現,一些成熟社區的道路做了改進,把紅綠燈改成了環島,而且加了路隆,這些都是為了讓過路車輛慢下來,提高年長路人的安全。
四、在社區就地養老、醫療
第三個舉措是提出「健康SG」計劃,增強社區和家庭醫生提供基礎醫療和養老的保障能力,包括提供良好的家居和家庭環境、有營養的飲食、給孩子的優質教育,以及合適的公共設施如公園、圖書館和體育場所。
並且,透過社區的通力合作,鼓勵、支持年長者吃好睡好,常鍛鍊,不要抽菸,定期接受體檢和免疫等等,讓年長者優雅地、有尊嚴地在社區和家庭就地養老。
五、維持政府的善治

最後一個舉措是維持政府的善治,包括在城市規劃、經濟發展、醫療改革等等方面超前規劃和部署,並且確保財政維持正常運作,保持國家儲備金的充裕,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