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第二季大宗房地產交易放緩至三年最低

經濟前景不明朗和地緣政治緊張情況持續,投資者在第二季繼續保持觀望態度,導致大宗房地產交易明顯放緩,預估交易總額達32億元,環比下跌29.4%,同比的跌幅更達66.1%。
萊坊(Knight Frank)日前發布的第二季大宗房地產研究報告指出,第二季的投資步調都放緩,是自2020年第二季冠病阻斷期以來最疲弱的。
今年首六個月,買家和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都在場邊觀望。報告說,在目前市場的謹慎氣氛中,亞洲高凈值人士和家庭擁有資金和足夠的耐性,等待房地產出現重新定價的跡象和長期價值增長的機會。
第二季的私宅交易占大宗交易的大多數,政府售地和集體出售的交易額達15億元。核心中央區的永久地契私宅,仍是高凈值人士和投資者青睞的選項。
商業房地產交易第二季達11億元,當中,寶瑞大廈(Solitaire on Cecil)是最大宗交易,交易額約4億7270億元,據報道已經售罄。萊坊說,這顯示了市場對永久分層地契新辦公樓的積壓需求。
此外,聯實全球商業房地產投資信託(Lendlease Global Commercial REIT)6月通過收購百匯廣場10%的股份,以13億8000萬元購入分契單位(Strata Lots)。
在工業房地產方面,第二季的表現和第一季相若,交易額達6億5130萬元,最受矚目的交易是凱德騰飛房地產信託(CapitaLand Ascendas REIT),以2億1800萬元收購希捷(Seagate)在緯壹城的綜合高規格研發設施及商業園區The Shugart。
The Shugart的地契還有20年,報告說,本地的工業房地產投資者越來越能接受地契年限少於30年的房地產。
第二季只有一宗集體出售項目——核心中央區內有地私宅Kew Lodge以6680萬元出售。萊坊指出,集售市場變得更具挑戰性,因為替代房產的成本和利率仍在上升,屋主對價格的期望會更高,而發展商的風險和成本也同時上漲。
萊坊房地產與集體銷售主管謝敏敏說,在目前的環境下,有意集體出售的賣家必須務實地設定底價才能有機會成功。
鑒於全球和區域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動盪加劇,機構和私募資本投資者態度趨謹慎,預期這樣的情況會持續至利率見頂、經濟前景穩定並變得更清晰時,因此萊坊認為,下來數月我國的投資活動會冷清,審慎樂觀地預測情況會在年底前有所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