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馬來半島南部有一個被譽為城市花園之國但又屬於彈丸小國的新加坡,面積非常小,陸地面積還不如北京市通州區大,人口稠密,主要民族是華族占比大概為74%(主要來自於中國廣東,福建,海南的移民,可追溯於晚清,民國的下南洋),馬來族(屬於原住民,因為新加坡本屬於馬來西亞,於1965年獨立出去),印度族及其他國家外來移民。可以說彈丸之地,人口較稠密,民族成分還比較複雜,土地利用極其緊張,沒有任何可以發展農業的先天條件,糧食及淡水都依賴於進口,同時礦產資源也極其匱乏,也缺乏發展工業的先天條件,總之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去,外界很少看好他們發展,但是短短几十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作為城市花園之國,其國家經濟總量超過了同屬東南亞但是國土面積遠大於他們的越南和馬來西亞!

為什麼新加坡短短几十年發展如此迅速呢,超越了其周圍看似先天條件強於他們的國家,主要藉助於金融,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大力發展了第三產業。其次利用其獨特地理位置及便利的航運優勢,大力發展了對外貿易,儲備了較多外匯。其位置扼守馬六甲海峽,也算是老天賞給新加坡的金飯碗。除了這些,在制度上,在管理上,就是獨特的新加坡模式,又稱為新加坡經驗。首先從上層管理者來說,方針就是制定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國民素質高、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的治國方略和模式,後經歷史發展考驗已經落實到實際發展中,均成為新加坡的國家形象標籤。這主要是為了營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包括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其第二步發展鋪好道路,那就是吸引人才包括各國有錢人,也算是一種融資方式,以中國為例,就有很多明星包括企業家移民新加坡。再有就是發展本國教育,其基礎教育及高等院校均享譽世界。基礎教育而言,中國目前很多家長在孩子初中階段就把孩子送到新加坡,將來利用新加坡作為跳板去大英國協其他國家或者英國進行深造。高等教育而言,無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還是南洋理工也均是世界名校,吸引著外國優秀人才赴新加坡進行深造教育。總之這一切充分說明新加坡重視發展人力資源方面,利用人才壯大其實力。最後就是新加坡小國寡民的國情下,上層統治者建立了一套普惠的社會保障體制,目的是讓每一個新加坡人享有儘可能高的社會保障。但是政治上的是專制的、從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到李顯龍,均屬於強勢,鐵腕。有人說新加坡統治者是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例如家天下的管理模式。但只能說沾一些邊兒,畢竟國父李光耀漢語水平並不高,從小接觸的是西式教育,其思想還是偏向於歐美。但恰恰這種看似不倫不類的文化指導思想與開放的經濟環境相結合,以精英治理為手段,就構成了新加坡經濟增長之謎的謎底。
回歸到話題本身,那就是這套發展模式值得今天中國所借鑑嗎?個人觀點借鑑價值不大,畢竟是小國寡民產物另外就是獨特的地理位置環境與中國大相逕庭。最後就是新加坡發展或多或少依賴於英美力量,其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媚外思想。李光耀在新加坡立國之時就開展去中國化運動,包括在一段時間內徹底廢除華文教育,全盤西化,華人之間日常生活也要講英文,新聞傳播媒介語言均是英文。後來中國改革開放後逐步強勢崛起,新加坡意識到完全割裂與中國文化根基和聯繫是不現實的,所以開始恢復華文教育,但是時至今天,新加坡華人年青一代「香蕉人」比例遠高於其近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儘管經濟發展不如新加坡,但是其大部分華人對中國有較深厚的感情,較強的文化認同感,大部分華人可以流利講漢語,書寫漢字。但是新加坡華人群體時至今天仍說著帶有濃厚本地文化色彩的「新加坡式英文」,即便是華人種群之間的交流,總之他們認為說英文是一件很拽的事情,骨子裡還是嚮往著歐美文化,是西方文化思維,這一切其實也是早先發展所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