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納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周三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報告,新加坡在今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保持第八,依舊領先其他亞太經濟體,是亞太最具創新力經濟體。躋身20強的亞太經濟體包括香港(11)、中國(14)和日本(16)。
今年全球創新指數的主題是「誰為創新出資?」,新冠疫情拖垮全球經濟,各地風險創投交易活動今年初也急劇放慢,使創新企業面臨資金枯竭問題。

這項指數評估全球超過130個經濟體,以創新投入(Innovation Input)和創新產出(Innovation Output)作為衡量指標。創新投入細分五大經濟要素,即制度、人力資本與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和商業成熟度,創新產出則分為知識與技術產出和創意產出。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示:「即使我們當前都在全力應對新冠疫情對人類和經濟的直接影響,但各國政府也須要確保援助方案是面向未來的,能在疫情後為個人、研究機構和企業等帶來創新和協作的新思路。」
新加坡制度卓越 創新產出略遜色
報告指出,新加坡在創新投入方面名列世界前茅,尤其制度最為卓越,不過創新產出則稍微遜色,全球排名第15。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全球指數執行董事布呂諾朗萬(Bruno Lanvin)說:「儘管新加坡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成績存在落差,但仍排在前10名,代表整體表現非常穩定。」
他指出,名次變化應以三至五年的長期時間來看。新加坡2016年至2020年期間都排在全球前10名,其中2018年表現最佳,排在第五名。新加坡若要往上走,除了要堅守對創新投入的高度承諾,也要致力於改善創意產出表現,兩者對帶來更多專利和商標都十分關鍵。
另外,本屆榜上的前10名都屬高收入國家,其中瑞士已連續10年穩坐冠軍寶座,原因在於瑞士不僅交出高質量創新成果,申請專利數量和風險資本交易方面也取得進步,瑞典和美國則位居第二和第三。
隨著中國、印度(48)、菲律賓(50)和越南(42)這些亞洲經濟體的名次逐年攀升,反映創新核心區域正逐漸轉移。

新加坡能取得今日的成就,離不開新加坡政府對教育的支持
高素質的師資力量
新加坡特別注重老師的素質,要想進入新加坡的政府中小學當老師,首先必須得在新加坡的國立教育學院接受正規、嚴格的訓練,才能獲得教育部教師的資質。老師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還要鼓勵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加強各方面素質的綜合發展。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學府十分注重老師的選擇,因為他們是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遠的。所以,高等教育學府的老師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讓乾巴巴的理論知識,富有了現實感和實用性。
完善的設施環境
教育是新加坡的立國之本,新加坡每年的預算案中,教育撥款比例很大,就是為了讓新加坡的院校不斷在軟體、硬體等各方面全面提升,創造更好的環境和設施,給學生們更好的教育體驗。
一些大企業還與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學府合作,開設科研室、實驗室,供學生們使用。比如新加坡科技公司、A*STAR,就在新加坡理工學院裡面開設各種科研室。
靈活多元的學習模式
新加坡的學習模式靈活多元。老師們不單單是關注知識的傳授,而且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新加坡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為主,課堂上的分組討論、課題展示、課外實踐等一連串的教學活動,遠遠重於老師在課堂上的幾句講解。
全面的綜合素質發展
因為新加坡要培養出的是綜合能力強的人才。所以,在新加坡自小學開始,學生們就被鼓勵參與學校的課外活動(CCA),或是學習體育項目,或是學習一門樂器,或是學習書法,或是學習新的文化或者語言。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CCA,新加坡教育部將CCA和升學結合在了一起。
為什麼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呢?因為不僅想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堅持傳授給學生其以外的一技之長,這樣,學生離開學院不僅懂得學術知識,更是有著終生受用的技能。
開闊的國際視野
新加坡是一個可以培養出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的國家。新加坡的人才屢次被譽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人才。在新加坡這個島國,是如何培養出國際視野的人才呢?
從牛車水到小印度,穿越馬來村,再到荷蘭村,走了幾個地方,不難發現,新加坡確實是一個小聯合國,在這裡,有著來自很多國家的人,或是讀書或是工作,種族文化多元就是培養國際視野的一個前提條件。
顛覆性的創新能力
新加坡教育是全世界最具有創新性的。新加坡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斷尋找教育上的顛覆,就是為了培養出有創新力的一代。簡而言之,新加坡的信仰是「一個有創新性的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出有創新力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