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東亞的模式,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來拉動其他的行業復甦。

歐美的經濟與此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美國經濟七成全都是消費,居民消費所占比例巨大,所以把錢交給老百姓,讓老百姓能去花,這才是比較有效的救市政策。
因為老百姓花錢消費才會帶給企業信心,企業才會進貨,才會出現進一步的投資,公司才不會解僱員工,正常的這種內循環才能夠繼續。

所以財政政策需要根據本國經濟的特點有的放矢地設計。
而從美國的角度來講,現在所做的這些措施相對來說是比較有利於本國經濟恢復的,幾次錢撒下去,馬上零售業就起來了,整個就業情況也有所恢復。
這其實就證明他這樣子發錢是對的,但並不代表每個國家都可以這麼做。

但即使「撒錢」的方式尤其合理性,但是這麼做是否可持續?
可以關注的是過去這4年,美國國債大幅度提高,或者再往前看一些,過去的8~12年也都在逐年攀升。
一個國家的負債率極限在哪裡?像日本高達400%,還是儘量保持在100%以下?
這幾年,美國政府的負債率在迅速提高,其背後就蘊藏著很大的風險,讓不斷撥款的政策難以為繼。

另外,從結構上來講,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目前美國公共部門赤字的增加,還要給老百姓發錢的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不鼓勵老百姓儲蓄。
在過去大蕭條的時候,大家發現沒錢了,買不了麵包了,就想以後家裡得存些錢吧。而現在老百姓會認為反正政府會發錢的,所以大家也不用存錢。
政府使勁借貸,然後民眾繼續保持高借貸、高消費的行為模式,它們合在一起會造成什麼問題呢?

就是整體儲蓄不足,造成儲蓄和投資之間的缺口非常巨大。
因此如果在疫情之下,一些歐美國家長期堅持結構性上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其所帶來的後患,可能未來5-10年都改變不了。
因此如果每個國家不採取理性的財政政策,一味通過發錢補貼來刺激經濟的話,會留下長久的結構性經濟隱患,這個是疫苗普及也無法挽救的問題。

另一方面,疫苗保護期還不確定。
據對現役疫苗的理解,COVID-19疫苗保護2-3年應該是可期的。疫苗如果保護率超過90%且保護期超過1年,那麼疫苗還是可以成為挽救全球經濟的希望所在。
但是,前提是要保持高水平的接種率,接種率要達到70%以上,達成這個目標需要三點:
疫苗產能足夠,
政府提供免費接種,
政府對公眾有足夠的激勵或強制措施讓他們接種疫苗。
比如,目前得知的就是日本政府這兩天加急通過了一項法案,決定向全國所有1.26億居民免費提供新冠疫苗接種。這無疑是一個可喜的消息。

單純靠疫苗無法挽救被疫情重創的世界經濟,而且疫苗真正能夠發揮抑制傳播的作用還有賴於普及率。
也是因此,瑞銀董事長AxelWeber曾發出警告,即便疫苗投入使用,全球GDP回到危機前水平也至少需要1年,就業數據和經濟增長的恢復則需要1-2年時間。
唯有對疫苗發揮效力的時間和門檻有客觀的認知,才能對我們何時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生活有一個合理的預期。
而經濟想要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恐怕需要更長的3-5年。
資料來源:
1. 新浪:財政部前副部長朱光耀:世界經濟衰退下應在三個領域加強國際的合作
2. 新華日報:美國記者:美國疫情失控給世界帶來恐怖效應
3. 新浪:多國明確接種時間 疫苗拯救全球經濟或需時間
4. 早報:疫苗難以挽救美元 關鍵仍在實體經濟
5. 新浪:宋清輝:新冠疫苗是拯救世界經濟的良藥嗎?
6. 獅城新聞:多國宣布將大範圍接種疫苗,新加坡還有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