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低收入工友 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2021年08月01日   •   1萬次閱讀

在去年舉辦的「越戰越勇」對話會中,許多新加坡人分享他們希望建立一個更具關愛、更公正和平等的新加坡。低收入工友受到的待遇和尊重,以及所獲得的薪金和福利,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課題。

「低收入員工行動聯盟」 (Alliance for Action for Lower-Wage Workers)通過集思廣益,針對改善低收入工友的待遇與福利等重要課題提出點子,探討如何落實這些建議。

請客吃頓飯 人生更閃亮

吳俊祥(38歲)不久前邀請一名單親媽媽到他家來吃飯,也一起慶祝他太太的生日。大家邊吃邊談笑,聊天中他了解到這名在餐飲業工作的單親媽媽面對的困難。

「她和女兒相依為命住在租賃組屋,她擔心錢不夠用,也為將要參加小六會考的女兒而操心。」吳俊祥聆聽她的傾訴,過後提供一些財務管理上的意見。育有兩個孩子的他,也和單親媽媽交換了育兒、準備小六會考的一些貼士。

吳俊祥希望通過這樣的交流,對低收入工友、需要幫助的人或外籍勞工,伸出友誼和援助之手。他準備通過他發起的社會企業「一起發光」(WeShine),推展這個「吃飯,發光」(Makan&Shine)的活動。這也是他加入「低收入工友行動聯盟」後,和小組一起構思的重點項目之一。

他們希望能組織一群熱心人士,定期給需要幫助的人、低收入或外籍朋友做東請客,建立友誼,聆聽他們的心聲,在他們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

「在吃飯的時候,大家能進行一些知識性的學習、給予諮詢與建議,或是隨意學習,例如互相教導各自的語言、電腦技能。即使是教他們申請電子政府密碼(Singpass)、利用什麼津貼,上什麼課程來提高技能,都很有幫助。」

吳俊祥說,這個活動在三個星期的測試階段期間,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了10次聚餐活動,小組會探討計劃的細節,例如如何召集熱心人士、適合傳授的小單元、學習的內容等等。

在疫情限制期間,「吃飯,發光」移到網上進行,請客的主人訂外賣,送餐到「朋友」的家,大家在電腦前一起吃喝聊天。(圖/受訪者提供)

受疫情推動 設立社會企業

疫情推動吳俊祥設立了WeShine這個社會企業,除了「吃飯,發光」的構思外,他也為低收入工友與工作之間搭建橋樑。

吳俊祥指出,很多低收入工友尋找工作的方式,就是通過朋友介紹,以口相傳;而僱主在聘請低收入工友時,也重視員工的工作態度、誠信可靠、學習能力。

「因此我覺得低收入工友需要和白領人員不同的工作介紹平台,一個能突出他們個性、道德觀和技能的平台。僱主也能利用平台更快地找到適合的員工。」

他覺得,周圍工作並不少,關鍵是如何配對工作與員工。通過WeShine平台,要找工作的員工和要請人的僱主都能註冊加入,更快地免費配對工作。這個計劃試行三個星期來,已經為大約20人找到適合的工作。

吳俊祥的行動聯盟小組組員總共有11人。除了WeShine的組員之外,也有社工和僱主。他們準備在8月間將聚餐和工作配對的提案呈給有關當局,希望能落實對低收入工友的幫助。

協助孕育良心機構 間接造福低收入工友

陳良嘉(左)參加世界廁所組舉辦的義跑籌款活動,協助提高貧困社區和國家的廁所衛生意識。(圖/受訪者提供)

陳良嘉(39歲)和她的七名行動聯盟的組員,希望扮演中介人的角色,協助更多小公司逐步成為更具社會責任和公民意識的「良心機構」(Organisations of Conscience),甚至獲得共益企業(B-Corp)認證。

良心企業在盈利之外,在企業理念里也注重員工,以及對社會、國家、環境的貢獻。共益企業則是能平衡盈利和社會責任的新型企業。在法律的規定下,共益企業必須對雇員、客戶、供應商、社區和環境負責任。這是一個由企業領導者組成的社區,推動著將商業活動作為一種向善力量的全球運動。

陳良嘉本身是再生能源企業RPRE營運長,RPRE也是本地再生能源領域裡唯一一間獲得共益企業認證的公司。

她說,企業能為消費者、社會,甚至是環境增值,將走得更長更遠,盈利更有保障,雇員就能受惠。

「在本地,一些公司秉著很好的理念,也想更好地照顧員工,例如幫助他們提升技能,或添個微波爐方便員工加熱食物,改善工作場所,希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她指出,很多以低收入雇員居多的中小企業,平日忙著打理業務,在疫情下更要求存,未必有額外人力和資源去扶雇員一把,也未必知道怎麼進行或落實想法。

小組希望集中有資源的熱心人士或支持團隊,一起為中小企業朝良心企業前進照明點路。陳良嘉指出,低收入工友面對不同的窘境,僱主也面對一定的挑戰,小組希望重新詮釋企業生態系統,找出更具持續性的解決方案。

三管齊下 為中小企業搭橋

陳良嘉和小組構思要通過三個管道為中小企業、個人或商業理念推動的小公司搭橋,讓中小企業有更多資源照顧員工和盈利,這將更具持續性地幫助低收入工友。

這三個管道是:

通過連結一些主頁的微型網站,讓各種資源、資訊和信息觸手可及。中小企業也能通過網站提出疑問或請求,例如管理績效和薪酬的良好做法,或為雇員發起的活動申請良心企業基金,比如在休息間設立無線網絡讓工友上網學習。

自我評估工具,中小企業能從中評定自己的表現,或探討有待改進的領域,例如領導方式。

建立社區網絡,例如通過WhatsApp即時通信聊天組互相支持,交換心得。

來自低收入家庭 體會工友的掙扎

陳良嘉的父母都是低收入工友,父親在造船廠當廚師,母親是裁縫。

「他們忙著養家,照顧我們三個孩子,因此我很了解低收入工友歷經的掙扎。我念小學時拿了助學金,數目不多,但對父母來說是很大的幫助。」

將心比心,陳良嘉認為低收入工友在薪金之外,如果在各方面有更多支持,例如讓低收入工友的孩子參與社區閱讀計劃,能減輕他們的一些壓力。

她透露,自己是參加了全國青年理事會的活動後,得知「群策群力,越戰越勇、共創未來」對話會,決定加入低收入工友行動聯盟。

政策有作用 社區支持更重要

去年10月間,勞資政夥伴成立了低收入員工勞資政工作小組,除了通過擴展漸進式薪金模式來改善低收入工友的薪金待遇外,小組更意識到社區支持的重要。

在他們的建議下,「低收入員工行動聯盟」在今年3月間成立,領導機構為人力部、全國職工總會和全國僱主聯合會。

參與行動聯盟的公眾來自工會、企業、民間組織,以及青年領袖的代表,總共有50餘人。他們從今年3月到8月之間,舉行了六場工作坊,分組進行構思,進行試點測試和擬定方案,並呈交給相關的合作夥伴或組織,探討是否能擴大落實。

行動聯盟有四大工作重點:

加強公眾對低收入工友的尊重和感激之心;

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

幫助他們提升技能,從而提高薪金;

帶動公眾支持漸進薪金制。

除了吳俊祥和陳良嘉,其他小組成員也提出不同點子,包括讓公眾當一日保安人員、清潔工人等等,提高對低收入工友的了解和同理心。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