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去年舉辦的「越戰越勇」對話會中,許多新加坡人分享他們希望建立一個更具關愛、更公正和平等的新加坡。低收入工友受到的待遇和尊重,以及所獲得的薪金和福利,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課題。
「低收入員工行動聯盟」 (Alliance for Action for Lower-Wage Workers)通過集思廣益,針對改善低收入工友的待遇與福利等重要課題提出點子,探討如何落實這些建議。
請客吃頓飯 人生更閃亮
吳俊祥(38歲)不久前邀請一名單親媽媽到他家來吃飯,也一起慶祝他太太的生日。大家邊吃邊談笑,聊天中他了解到這名在餐飲業工作的單親媽媽面對的困難。
「她和女兒相依為命住在租賃組屋,她擔心錢不夠用,也為將要參加小六會考的女兒而操心。」吳俊祥聆聽她的傾訴,過後提供一些財務管理上的意見。育有兩個孩子的他,也和單親媽媽交換了育兒、準備小六會考的一些貼士。
吳俊祥希望通過這樣的交流,對低收入工友、需要幫助的人或外籍勞工,伸出友誼和援助之手。他準備通過他發起的社會企業「一起發光」(WeShine),推展這個「吃飯,發光」(Makan&Shine)的活動。這也是他加入「低收入工友行動聯盟」後,和小組一起構思的重點項目之一。
他們希望能組織一群熱心人士,定期給需要幫助的人、低收入或外籍朋友做東請客,建立友誼,聆聽他們的心聲,在他們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
「在吃飯的時候,大家能進行一些知識性的學習、給予諮詢與建議,或是隨意學習,例如互相教導各自的語言、電腦技能。即使是教他們申請電子政府密碼(Singpass)、利用什麼津貼,上什麼課程來提高技能,都很有幫助。」
吳俊祥說,這個活動在三個星期的測試階段期間,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了10次聚餐活動,小組會探討計劃的細節,例如如何召集熱心人士、適合傳授的小單元、學習的內容等等。

在疫情限制期間,「吃飯,發光」移到網上進行,請客的主人訂外賣,送餐到「朋友」的家,大家在電腦前一起吃喝聊天。(圖/受訪者提供)
受疫情推動 設立社會企業
疫情推動吳俊祥設立了WeShine這個社會企業,除了「吃飯,發光」的構思外,他也為低收入工友與工作之間搭建橋樑。
吳俊祥指出,很多低收入工友尋找工作的方式,就是通過朋友介紹,以口相傳;而僱主在聘請低收入工友時,也重視員工的工作態度、誠信可靠、學習能力。
「因此我覺得低收入工友需要和白領人員不同的工作介紹平台,一個能突出他們個性、道德觀和技能的平台。僱主也能利用平台更快地找到適合的員工。」
他覺得,周圍工作並不少,關鍵是如何配對工作與員工。通過WeShine平台,要找工作的員工和要請人的僱主都能註冊加入,更快地免費配對工作。這個計劃試行三個星期來,已經為大約20人找到適合的工作。
吳俊祥的行動聯盟小組組員總共有11人。除了WeShine的組員之外,也有社工和僱主。他們準備在8月間將聚餐和工作配對的提案呈給有關當局,希望能落實對低收入工友的幫助。
協助孕育良心機構 間接造福低收入工友

陳良嘉(左)參加世界廁所組舉辦的義跑籌款活動,協助提高貧困社區和國家的廁所衛生意識。(圖/受訪者提供)
陳良嘉(39歲)和她的七名行動聯盟的組員,希望扮演中介人的角色,協助更多小公司逐步成為更具社會責任和公民意識的「良心機構」(Organisations of Conscience),甚至獲得共益企業(B-Corp)認證。
良心企業在盈利之外,在企業理念里也注重員工,以及對社會、國家、環境的貢獻。共益企業則是能平衡盈利和社會責任的新型企業。在法律的規定下,共益企業必須對雇員、客戶、供應商、社區和環境負責任。這是一個由企業領導者組成的社區,推動著將商業活動作為一種向善力量的全球運動。
陳良嘉本身是再生能源企業RPRE營運長,RPRE也是本地再生能源領域裡唯一一間獲得共益企業認證的公司。
她說,企業能為消費者、社會,甚至是環境增值,將走得更長更遠,盈利更有保障,雇員就能受惠。
「在本地,一些公司秉著很好的理念,也想更好地照顧員工,例如幫助他們提升技能,或添個微波爐方便員工加熱食物,改善工作場所,希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她指出,很多以低收入雇員居多的中小企業,平日忙著打理業務,在疫情下更要求存,未必有額外人力和資源去扶雇員一把,也未必知道怎麼進行或落實想法。
小組希望集中有資源的熱心人士或支持團隊,一起為中小企業朝良心企業前進照明點路。陳良嘉指出,低收入工友面對不同的窘境,僱主也面對一定的挑戰,小組希望重新詮釋企業生態系統,找出更具持續性的解決方案。
三管齊下 為中小企業搭橋
陳良嘉和小組構思要通過三個管道為中小企業、個人或商業理念推動的小公司搭橋,讓中小企業有更多資源照顧員工和盈利,這將更具持續性地幫助低收入工友。
這三個管道是:
通過連結一些主頁的微型網站,讓各種資源、資訊和信息觸手可及。中小企業也能通過網站提出疑問或請求,例如管理績效和薪酬的良好做法,或為雇員發起的活動申請良心企業基金,比如在休息間設立無線網絡讓工友上網學習。
自我評估工具,中小企業能從中評定自己的表現,或探討有待改進的領域,例如領導方式。
建立社區網絡,例如通過WhatsApp即時通信聊天組互相支持,交換心得。
來自低收入家庭 體會工友的掙扎
陳良嘉的父母都是低收入工友,父親在造船廠當廚師,母親是裁縫。
「他們忙著養家,照顧我們三個孩子,因此我很了解低收入工友歷經的掙扎。我念小學時拿了助學金,數目不多,但對父母來說是很大的幫助。」
將心比心,陳良嘉認為低收入工友在薪金之外,如果在各方面有更多支持,例如讓低收入工友的孩子參與社區閱讀計劃,能減輕他們的一些壓力。
她透露,自己是參加了全國青年理事會的活動後,得知「群策群力,越戰越勇、共創未來」對話會,決定加入低收入工友行動聯盟。
政策有作用 社區支持更重要
去年10月間,勞資政夥伴成立了低收入員工勞資政工作小組,除了通過擴展漸進式薪金模式來改善低收入工友的薪金待遇外,小組更意識到社區支持的重要。
在他們的建議下,「低收入員工行動聯盟」在今年3月間成立,領導機構為人力部、全國職工總會和全國僱主聯合會。
參與行動聯盟的公眾來自工會、企業、民間組織,以及青年領袖的代表,總共有50餘人。他們從今年3月到8月之間,舉行了六場工作坊,分組進行構思,進行試點測試和擬定方案,並呈交給相關的合作夥伴或組織,探討是否能擴大落實。
行動聯盟有四大工作重點:
加強公眾對低收入工友的尊重和感激之心;
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
幫助他們提升技能,從而提高薪金;
帶動公眾支持漸進薪金制。
除了吳俊祥和陳良嘉,其他小組成員也提出不同點子,包括讓公眾當一日保安人員、清潔工人等等,提高對低收入工友的了解和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