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總人口約為568.58萬人,國土面積約700平方公里,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3500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2萬美元,大多數人居住在政府統一建設的組屋區。
以上是新加坡的基本概況,對比一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人均GDP為6.3萬美元 ,基本上與其持平,可以說新加坡已經完全是已開發國家。參照歐洲和美國人休閒度假與緩慢生活的模式,新加坡也應該這樣,但為啥累成了全世界第一,跟我們的「996」程序猿有一拼。

大概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1、從經濟方面上講,新加坡由於自然地理位置顯著,扼守著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位,加上與美帝的眉來眼去,最終成就國際金融、服務以及航運中心,由此主導產業只能發展金融與航運相關的服務業,實體製造業屈指可數。與荷蘭、比利時以及丹麥等北歐國家進行對比下,人家也是已開發國家,國家居民卻過得悠閒自在,最近比利時又提出要實行「每周工作四天,每天工作9.5小時」的制度,差距有點忒大了。兩者主要的區別就在於主導產業方面,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產業多是附加價值高的產業,如高端農業、園藝、電子和造船等,而新加坡更為發達的是金融服務業 。實業能夠容納更多的就業人口,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高端產業福利,財富分配更平均,實現「共同富裕」;而金融業容納的就業人口受限很嚴重,結合其「贏者通吃」的特點,從而會導致了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新加坡的各項數據看似名列前茅,實則是大量普通人「被平均」後的結果,所以平民百姓只能像蜜蜂或螞蟻一樣不停地勞動,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需求。
2、從地理條件來講,整個國家才700平方公里,也就是現在國內杭州、武漢、鄭州等二線城市的中心城區大小,可能開車從東至西、從南至北不堵車情況下,高架橋上20分鐘就搞定,基本上沒啥農業用地的空間,所以新加坡人吃的香蕉、菠蘿等水果都得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周邊國家進口,糧食基本上都是靠國際社會支援。所以,雖然平均個人月均工資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除去衣食住行,也基本上成月光一族,只能逼著人不停忙著工作。
3、從社會制度來講,國家雖然產生了足夠多的GDP,也為個人解決了全世界經濟中上等國家政府都頭大的居住問題,但是為了維持內部循環,新加坡建立了「不養閒人」低福利制度, 收入的一部分被強制存入中央公積金(CPF),用於未來養老。如果年輕時賺錢少,晚年的經濟狀況可能就會慘不忍睹,養老問題全世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同時,還存在著「職場裁員危機」與「加班文化」,人口那麼多,競爭環境十分激烈,想要不被淘汰,就得無奈加班;加班已經成為悠久傳統,增長工時,這也是提升新加坡在亞洲其它國家的競爭力方法之一。

4、從個人生活水平來講,其實從以上三個方面都可以看出,國家建立了一個基本的公平競爭平台,為新加坡群眾提供了底限生活保障。同時,結合人類「優勝劣汰」的自然竟然天性,人人都想超越其他人,獲得更多的更好的物質生活,只能「內卷」起來,至少要保持目前所享有的生活層級。相對而言,新加坡從生活居住以及向上攀升方面還給年輕人提供了保障和希望,對比一下日本與韓國,年輕人已經躺平,任由政府呼籲與獎勵,就是埋頭沉浸遊戲與娛樂。
所以,「勞動才有收穫」,這個基本的準則是不會變,不要幻想著一夜暴富,飛黃騰達。國家也有自身的優勢和難處,想要超越平均水平,就得需要全體國民一起努力,我們現在可以享受到的豐富物質、歌舞昇平的美好生活,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我們也應該慶幸,生在中華這個盛興的年代,應該繼續努力奮鬥,累並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