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曾被評為「全球光污問題最嚴重的國家」,幾乎無法找到暗空。一說到觀星,大家都會想往外國跑。
可是蟻粉知道嗎?
新加坡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處於赤道地帶,月球與其他行星的軌道都幾乎都在我們的頭頂正上方,不僅可以觀測到不少星座,還使我國成為拍攝高清行星圖像的絕佳地點。
雖然新加坡肉眼可見的天體有限,但在望眼鏡、濾鏡等器材的幫助下,天文攝影在本地仍是可行的。
最近,更有人在本地拍下木星,還憑這張照片獲得了國際比賽第二名!
由英國倫敦格林威治(Royal Museum of Greenwich)皇家天文台主辦的年度天文攝影師大賽,是天文攝影比賽中規模最大的國際比賽,至今舉行了15屆,吸引來自64個國家的攝影師參賽。
居住在新加坡的天文攝影師馬可(Marco Lorenzi,53歲),去年9月20日在位於景萬岸的12樓住家露台上,拍下了一張清楚看到木星上的線條與風暴眼的照片。
他憑著這張木星細節照,在4500張入圍照片中脫穎而出,榮獲「行星,彗星和小行星類別」的亞軍。
馬可出生於義大利,過去20年都居住在亞洲,7年前移居新加坡。他目前是一家工業設備供應商的亞太市場營銷經理。
天文攝影是馬可自小的興趣,他童年時期生活在義大利東北部的小鎮,當地無光害,抬頭就是繁星閃爍的天空。
10歲時,他的父母給他買了第一個折射望遠鏡,激起了他對天文觀察的熱忱。14歲時,他使用父親的膠片相機,再找來三腳架和廣角鏡頭,拍下了第一張夜空照片。
馬可接受《海峽時報》採訪時說:
「在那以後,我就再也沒停下來過。」
馬可這張得獎的木星照,更是使用他自製的天文望遠鏡拍攝的。
他在冠病疫情期間,自己設計和建造了這個高達2米和擁有直徑為535毫米主鏡的望遠鏡。
馬可說:「在拍攝的時候,天空布滿了雲,這在新加坡很常見,所以我設法捕捉到木星在雲層之間可見的那一瞬間。」
其實,這並不是馬可首次獲得皇家天文台主辦的年度天文攝影師大賽的獎項。他自2011年,就獲得「外太空」以及「全自動天文望遠鏡攝影」獎項。此後,他的作品也入圍和獲獎。
馬可還從新加坡遠程經營位於澳大利亞和智利的多個天文觀測站,利用它們拍攝氣體、塵埃雲(或稱星雲)和其他星系的照片。
他從事攝影愛好近40年,照片曾被發表在世界各地的天文學雜誌和書籍上,也曾兩度刊登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日天文圖」網站。
(編按:今日天文圖(英語: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APOD)網站是NASA與密西根理工大學提供的服務,網站每天提供一張影像或圖片,並由天文學家撰寫簡短說明,指出其特別之處。)